我國冬季水稻培育基地在哪里;冬季水稻育種在哪里
筆者近期從龍川縣農業部門獲悉:龍川縣是“國家級糧食生產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廣東省產糧大縣”。2020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2.82萬畝,其中水稻47.63萬畝;糧食作物產量23.62萬噸,其中水稻22.52萬噸,水稻平均產量450公斤/畝(全省水稻平均產量為384公斤/畝)。龍川水稻種植面積、產量和畝產量均排河源市第一位、廣東省前列。目前,龍川正在緊鑼密鼓建設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
龍川縣鐵場鎮雙豐村水稻產業基地。 葉麗 攝
擁有發展壯大水稻產業鏈良好條件
龍川位于東江和韓江上游,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水豐沛,陽光充足,全縣水域面積0.7452萬公頃,擁有東江、韓江兩大水系,年徑流量23.33億立方米,水量充足,水質良好(轄區內楓樹壩水庫是全省第二大水庫,水庫水質長年保持Ⅰ類標準水質),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種水稻。
龍川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是嶺南地區水稻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目前,龍川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絲苗米產業園。該園涵蓋車田鎮、赤光鎮、龍母鎮、豐稔鎮、鶴市鎮,總規劃面積791.85平方千米。
產業園內擁有一批集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品種繁育、種植、加工、儲藏運輸、現代化裝備、銷售、休閑農旅等方面都具有突出優勢的企業。
產業園內建成河源首個無人機直播示范基地,水稻種植機耕率94.5%,機插率9.52%,機收率62.15%,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59.2%,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63.46%,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32.23%,絲苗米加工生產線每日產量約100噸。
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現已形成從生產、加工到儲存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產業園已落實建設用地面積68.4畝,用于優質絲苗米全產業鏈建設。
龍川外連贛閩湘皖蘇,內接珠三角,是華南地區重要的公路、鐵路樞紐之一。縣內設有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龍川北編組站,擁有大型客運站和貨運站、糧食儲備站、省內最大軍供站等。這些顯著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為龍川發展壯大水稻產業鏈奠定了堅實基礎。
龍川縣稻豐源農資公司在龍川縣通衢鎮梅城村開辟的魚稻共生基地。 蔣才虎 攝
龍川絲苗米在生產、品牌、引領農戶增收方面成效突出
龍川“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優質雜交水稻五優1179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獲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近年來,龍川在沒增加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下,生產出越來越多的優質大米。龍川大米已獲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粵字號品牌。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內市場主體擁有注冊商標40個,作品著作權5個。
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已組建核心服務團隊,已建立“品牌共享增值增收”“企業+農戶”訂單合同、“企業+基地+農戶”流轉聘用、服務協作、“雙創”增收、引入投資機構等八種聯農帶農機制,直接帶動逾2000農民增收。
目前,綠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8家省級、市級、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和2家省級農民合作示范社,在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品種繁育、種植、加工、儲藏運輸、現代化裝備、銷售、休閑農旅等方面各自發力,加緊建設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
龍川縣通衢鎮梅城村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稻田冬季間種青草用于喂魚。 蔣才虎 攝
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預算在農業設施、土地流轉、產業融合、科技研發、信息化、品牌打造、貸款貼息、聯農帶農等方面總投資2億元。建設1個龍川絲苗米全產業鏈核心區,1個龍川絲苗米品牌產業文旅休閑帶,1個龍川特色米制品精深加工示范區,1個龍川絲苗米現代化烘干儲藏加工示范區,3個龍川絲苗米產業示范基地。
預計2022年底,龍川水稻種植面積16萬畝,產量8.5萬噸,總產值10億元,園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當地農民16%以上。
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建設將提高當地產業機械化水平和產品質量,把龍川絲苗米優質品牌塑造得更好,推動龍川絲苗米一二三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推動龍川絲苗米產業在廣東絲苗米產業前列的步伐邁得更加堅強有力。
延伸閱讀一
龍川水稻種植協會會長張藝強:
帶動河源2萬多農戶種10萬畝水稻
龍川水稻種植協會會長張藝強向南方日報、南方+記者介紹龍川水稻產業情況。 羅維宇 攝
近期,筆者深入龍川縣通衢鎮,采訪了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在水稻領域深耕30多年的張藝強。
張藝強于2006年回到家鄉龍川縣,開始為家鄉父老鄉親提供水稻良種、種植和稻谷風干、倉儲、加工、銷售等完善的產業化服務。
身為龍川水稻種植協會會長的張藝強認為,龍川生態環境優良,具備種水稻的最佳氣候條件,擁有優秀品種資源,如果開展標準化種植、收購、倉儲,生產出來的大米一定是優質大米。
2016年,張藝強成立龍川縣稻豐源農資有限公司(下稱“稻豐源”),創建了自有品牌“越王貢”。 如今,“稻豐源”已發展成為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越王貢”已發展成為龍川縣米類第一品牌,河源市米類三大品牌之一,2020年“越王貢”大米品牌被評為廣東農業“粵字號”名牌產品。
張藝強介紹,“稻豐源”以“越王貢”品牌大米為龍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統一供種、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在龍川各鎮設有30多個“三農服務點”,帶動全縣2萬多農戶種8萬多畝水稻。形成種子銷售、種植,收購、倉儲,加工、品牌大米銷售完整產業鏈,帶動農戶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張藝強將水稻產業鏈延伸至東源縣黃村鎮、義合鎮、藍口鎮、船塘鎮和順天鎮的2萬畝田頭,影響輻射河源市和平縣、紫金縣。
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龍川縣稻豐源農資公司生產的優質稻米,長年在河源匯景國際商貿中心展銷。 蔣才虎 攝
“稻豐源”與眾多公司、農戶合作,借助實體店、電商平臺和物流系統銷售稻米。“我們一直倡導優質優價,我們幾乎不存在賣糧難的問題,農民糧食賣得非常開心。”張藝強介紹,“稻豐源”采用綠色防控,施用有機肥,生產優質生態大米、富硒米、富硒黑米等高端大米。富硒黑米每公斤賣52元,富硒米每公斤賣40元,家庭優質米每公斤賣12元。“我們還帶動龍川一家糧食加工廠和東源一家涉農公司成為今年新晉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
張藝強說,“稻豐源”可以清晰追蹤收購回來的原糧的具體品種、具體農戶以及收割時間。為了調動農民的種稻積極性,“稻豐源”提高農戶稻谷收購價,直接帶動約五六百家農戶共種水稻,與近300位農戶簽約,保價收購這些農戶生產的大米,開展精準幫扶。
張藝強說,他們投資近600萬元,建設了龍川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稻谷烘干、加工、儲藏中心,中心引進的烘干設備,減少了稻谷爆腰率,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
張藝強的事業目標是生產最優質的廣東絲苗米。在做強種植、加工、銷售大米的同時,“稻豐源”以農促游,以游帶農,積極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目前“稻豐源”已在龍川縣通衢鎮優質稻種植示范基地,實施格桑花、郁金香、荷花觀光項目,開展垂釣等休閑活動,受到游客一致好評。
延伸閱讀二
龍川眾合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
年產優質大米約1850噸
虎年春耕時節,記者走進龍川縣龍母鎮眾合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下稱“眾合社”)絲苗米種植基地,但見稻田里機械轟鳴,打田機正在田里來回穿梭作業。
“去年我們種了1800多畝水稻,今年將擴種到1900多畝。”站在田壟上,眾合社負責人謝彩霞如是說。
眾合社是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實施主體之一,是一家集絲苗米種植、稻谷加工、大米銷售于一體的企業,它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解決了單一農戶種稻難、曬谷難、銷售難等問題,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助力龍川絲苗米產業發展,成為河源市農業龍頭企業。
謝彩霞介紹,眾合社帶動農戶種水稻約4萬畝,覆蓋龍母、豐稔、鐵場、田心、赤光、黎嘴、車田等鎮,已帶動638戶貧困戶1800多人脫貧、增產、增收。合作社年產收購各種早晚秈稻谷約3000噸,年產優質大米約1850噸,開發了眾合佗王貢米、絲絲香米、東江香絲苗等多個品牌。這些品牌在河源、深圳等市場取得良好反響。
謝彩霞介紹,打造自有品牌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絲苗米品種要好,二是擴大種植面積。
在選種上,眾合社每推出一個品種,經過試種,滿足農戶、企業、消費者三方需求才大力推廣。“農戶的需求是禾苗的抗性好、產量高、禾苗低、禾稈硬,企業的需求是口感好、賣相好、米粒細長、晶瑩剔透,消費者的需求是口感好、飯味足。水稻品種完全具備這些要素,才會被我們選中、試種、擴種。”謝彩霞說。
在擴大種植面積上,眾合社采用“簽約基地”和“種子訂單”兩種模式。簽約基地模式指的是合作社租用農戶耕地打造種植基地,每年給租戶相應租金。種子訂單模式指的是農戶從合作社購買絲苗米谷種去種植,合作社以高價回收農戶的稻谷。
“農戶下單買谷種時,就清楚他的稻子產量大概多少、能賣什么價格。他們心里有底,就會安心去種水稻。”謝彩霞介紹,企業并不強制回收農戶的稻谷,農戶可以自留,也可以高價賣給其它商戶。如此,可最大限度保障農戶收益,達到企業和農戶雙贏目標。
謝彩霞表示,眾合社將緊緊抓住當前利好政策和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不斷做大、做強、做優龍川絲苗米品牌,助力龍川鄉村振興。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蔣才虎 黃敏立 通訊員 曾祥太
【策劃/統籌】蔣才虎 陳旭春 曾祥太
【作者】 蔣才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