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漢人的反擊視頻-77事件漢人上街反擊
2024-03-16 13:40:54
七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做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殯后),于“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恒為綽請僧設齋。”
民間認為人生有六道流轉,人死后以七日為一期,在陰間尋求生緣;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
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后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