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GDP十強縣出爐、全國gdp最強縣
隨著各地2022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
2022年GDP十強縣已經出爐
快來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圖源:江蘇衛視截圖
近期,2022年全國GDP十強縣名單火熱出爐。分別是:昆山、江陰、張家港、晉江、常熟、慈溪、宜興、神木、長沙縣和義烏。
數據顯示,昆山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江陰,這個常住人口不足180萬人的縣城,卻創造了人均GDP近27萬元的驚人成績;在GDP十強縣中,浙江義烏GDP增速拔得頭籌……
十強縣一半都在江蘇
▲圖源:卡樂圖片 賈瓊攝
從GDP十強縣所屬省份來看,江蘇獨占5個席位,浙江占據2席,福建、湖南、陜西各占據1席。
也就是說,十強縣一半都在江蘇,分別是江蘇蘇州昆山市、江蘇無錫江陰市、江蘇蘇州張家港市、江蘇蘇州常熟市、江蘇無錫宜興市。
江陰號稱“中國制造業第一縣”,2022年GDP達4754.18億元,比上年增長2.3%。張家港2022年GDP達330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3%。常熟2022年GDP達2773.97億元,比上年增長2.0%。宜興2022年GDP達2236.72億元,比上年增長3.2%。
據了解,2022年江蘇全省GDP邁上12萬億元新臺階。2023年一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長4.7%,比去年同期回升0.1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回升1.9個百分點,連續3個季度增速穩步回升且回升幅度明顯增大。
4個縣級市已被明確為大城市
去年10月,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05個大城市,包括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14個Ⅰ型大城市以及70個Ⅱ型大城市。
其中,683個城市(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普通地級市及縣級市)的城區人口數據也對外公開。根據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將城市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城市為超大城市,500萬~1000萬為特大城市,而300萬~500萬的I型大城市和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并稱為大城市。
▲圖源網絡
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
特大城市包括: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05個大城市中,包括了4個縣級市,分別是江蘇昆山、浙江義烏、浙江慈溪和福建晉江,均為Ⅱ型大城市。
縣域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
“縣域強則國家富”。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迅猛勢頭讓人驚嘆,也引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GDP十強縣被譽為“超級縣”,其在成長為超級縣的過程中,究竟做對了什么?
產業無疑是其中的關鍵詞。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曾13次提及“縣域”一詞。2022年5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了“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的要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布局,提升縣城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增強重點鎮集聚功能”。
▲圖源:卡樂圖片 寧穎攝
堅持自身特色則是縣域經濟產業發展的關鍵。仔細審視這些超級縣,在產業發展上可謂各有絕招。
作為縣域經濟的天花板,昆山連續18年居全國百強縣(市)首位。提到昆山,人們習慣于將毗鄰上海視為其成功的秘訣。毗鄰上海的確是昆山的巨大優勢,可以解釋其經濟最初的騰飛,但卻無法說明其后勁為什么越來越足。
一個事實是,現在的昆山已完成了從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到培育本地產業和促進產業升級的華麗轉變,并逐步向著更高的能級邁進。近年來昆山聚焦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主導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升,當下無論是服務業還是制造業,不少外資企業在表示為何選擇昆山時,都會異口同聲提到產業鏈,而這正是昆山吸引外資的主要優勢。
在十強縣榜單上,福建晉江名列第四,然而若時光倒回幾十年前,晉江還只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農業貧困縣。
民營經濟成就了今日晉江。從想方設法保護新生的民營企業,到明確提出“質量立市”“品牌立市”戰略,從鼓勵、引導、扶持民營企業上市,到做大產業集群、引導民企通過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晉江民營經濟的壯大離不開地方政府的主動作為。近年來,晉江又因勢利導,致力于培育“高精特新”企業。在剛剛發布的2023年福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上,晉江新增34家,截至目前共有7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舉世聞名。近年來,乘著“一帶一路”和“自貿區”東風,義烏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也在逐年攀升……
超級縣的成功歷程充分顯示,發展縣域經濟,需要緊跟國家發展方向,結合自身特點,找準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優勢。只有走差異化的路徑,才能保持應有的競爭力。
正是因為不同的縣域,其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所以發展產業時特別需要根據自身財力、區位、交通、資源、產業基礎等現狀,打造產業體系,創建特色產業空間,統籌建立發展戰略和策劃。只要找準了縣域產業的內生動力,培育了龍頭企業,進而完善產業環節、拉長產業鏈,就能夠實現區域功能與價值的進一步提升。
來源:小康頭條微信公眾號綜合西部網、南方都市報、人民網、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