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政策體系-宏觀經濟政策體系在與疫情防控之間需要
大家好,本次我們來學習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和內容。
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國經濟取得了預期的成果。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了2020年經濟工作的主體做法、框架、手段和措施,并且提出改革的基本要求、目標和相關設想。
今天主要講四方面內容:第一,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三方面表現;第二,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風險點;第三,2020年中國“穩”字當頭的宏觀調控體系;第四,2020年宏觀調控主要政策措施。
一、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三方面表現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會議對2019年以來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和我國迎難而上取得的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成就進行了全面回顧。對此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作出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重要判斷。從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來看,當前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三方面因素是高度疊加的。
第一是周期性問題。周期性問題首先體現在三駕馬車的運行上。第一駕馬車是消費。從現狀看,消費增長明顯乏力,在2019年前十一個月中,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只有8%,屬于中低速運行狀態。從增速看,是21世紀以來消費增速最慢的一段時期。從構成看,現在的商品構成中很難有一件商品可以有效地支撐中國的消費增長,甚至連化妝品、日用品等都無法在2019年前十一個月內的每個月都做到統領消費增長。總體來講,我們缺乏主導性和長期支撐性的商品。從消費渠道看,實體零售業最主要的消費渠道是專賣店、百貨店和超市等相關業態,但除超市外,百貨店的銷售額增長在2019年前三季度只有1.5%,專賣店的銷售額增長也只有1.4%,而同期的CPI則高達2.5%,換句話說,如果扣除了CPI因素,百貨店和專賣店這兩個渠道的銷售額增長,實際上是負值。從超市的情況看,2019年前三季度的增速達到7%,速度不算慢,但超市的銷售額增長跟現在的開店補貼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換句話說,超市的增長與超市開店數量的迅速擴大是有關聯的。
綜上所述,現在規模以上的零售渠道所能夠帶來的消費增長的貢獻明顯乏力。所以,我們必須對消費做一個判斷,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消費增速不理想,它將持續多長時間,在2020年,這個原因是否將影響消費的正常增長?
看組數據,2018年末,我國居民宏觀杠桿率達到60.4%,這個數字是歷史新高。債務總規模大約是55.5萬億元,預計2019年全年需要償還的債務利息高達3萬億左右,如果我們把城鎮居民的年收入增長假定為8%,按照城鎮人口的收入乘以城鎮常住人口的數量再乘以8%的年收入增長,那么2019年城鎮居民的新增收入規模應該在2.6萬億以上,換句話說,其實新增收入還低于當年需要償還的債務利息的規模,差4千億左右。即使居民債務不再發生任何改變,居民收入仍然按8%的速度增加,我們大約還要兩年時間才可以使年度新增收入規模達到或超過3萬億。
按現狀預測,2020年消費總體仍然將處于中低速運行狀態,而導致中低速運行狀態的重要原因是居民債務的過快增加,而居民債務的過快增加其核心是房地產投資活動的過快增長。我們可以看到,房地產對消費確實有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所以在2020年居民杠桿不宜增加。
再引申一步,從現狀看,2020年簡單的收入增長無力改變當前消費中低速增長的情況。同時,面對債務壓力,居民的消費規模進入預算硬約束階段,所謂預算硬約束階段,就是一個月有多少錢用于消費是一個固定值,這樣增加A商品的消費,就會相應減少B商品的消費,在此情況下,在2020年對消費的拉動政策中,以下兩條政策需要審慎使用:一是簡單的收入增長型政策,比如,大規模的消費券提供計劃,這很難有效增加消費增長,因為居民的消費受到債務利息的擠壓,很難將收入的增加有效地傳遞到消費上。二是消費補貼計劃,比如,家電補貼、汽車補貼等,因為補貼計劃在導致A產品消費增加的同時,相應會減少B產品的消費,所以,這時候的消費補貼計劃不是擴大消費的有效手段。
文章節選自宣講家網文稿《2020年中國宏觀調控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
作者:張鵬 國家財政部政策實驗室宏觀經濟部主任
點擊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