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場前景分析_建筑市場未來前景如何
根據世界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向技術密集型以及創新型發展。而建筑行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特別是現有住房已基本趨于飽和的狀態,化工廠因為污染也在減少建設。未來除了少數的行業如通信,港口,機場有發展以外,其余方向發展速度較緩如:鐵路、公路、水利方向。特別像傳統的建筑方向,市政,房建,機電的一部分的需求將逐步減少。還沉浸在傳統的建筑行業不能自拔,缺乏創新性以及技術性轉型,企業將很難發展下去。在未來的浪潮中,會逐漸的沉到大海中,或者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企業只有變革才有出路,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百年企業。
因此,作為建筑企業要謀求以后的發展,簡單的做法就是要符合國家的發展規劃,需要企業進行轉型或者在自己的領域做到精,細,做到極致,成為該行業的翹楚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長期生存下去。現在新基建的概念已經廣泛流傳,就是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節選自國家2035年規劃
對于個人來說在建筑行業從事技術創新崗,或者有拿的出手并且不斷增長的技術才行。另一個方向就是從事管理崗,能為企業減少成本,使溝通有效,各人員盡責到位才行。短期來看,如果人員能夠在有技術的情況下,兼職從事銷售方面的工作會使個人筑起一層抗抵風險的堤壩。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長期來看只有創新才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才能在浪潮中前進。
節選自國家2035年規劃
隨著第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很難在社會上行走,沒有做到創新,革新,沒有發展為行業翹楚的企業也很難生存。作為一家企業在現有的體系當中,在2021-2035年期間,按照國家規劃來制定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創新力度,在國家向新基建轉型的路途中,也許能夠讓企業熬過轉型的陣痛期。國家的2035年規劃,要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每年增長7%以上,可以見得國家層面也知道科技強才國強。企業也是,技術強,專利強,創新能力強才是未來發展抵抗風浪的堤壩。
節選自國家2035年規劃
節選自國家2035年規劃
2035年規劃在施工方面的規劃大概有2個方向。第一智能化方向,包括我們現有的建筑智能化,智慧城市,智慧醫療,還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物聯網(MEMS),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
節選自國家2035年規劃
第二新能源方向: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是我國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是世界的發展方向。提前布局,提前介入才能在未來發展的風口中成長起來。按照《巴黎協定》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對于2050年的遠期能源發展,國網研究院預測:到2050年,我國能源生產環節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能源清潔化率)超過50%;在能源消費環節,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終端電氣化率)超過50%。國網研究院董事長張運洲在發言中表示,預計2020、2025、2035和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將分別提升至15.8%,25.3%,31.8%和57.3%;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分別提升至26.5%、31.4%、46.6%和51.7%。并且,考慮到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強度下降,預計終端能源消費將呈現先增后降的趨勢,在2035年達到峰值。長期來看,清潔能源成為主體能源是大勢所趨。國網能研院預測,到2050年,75%以上的發電用能來自清潔能源,其中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將成為第一大電源,發電量占比達到40%左右。
節選自國家2035年規劃
可以見得隨著時間推移新能源的建設工作將會越來越成為主流。
有關測算顯示,我國新能源裝機到2035年將超過煤電成為全國第一大電源,預計2035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分別達到7億、6.5億千瓦。到2050年,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我國煤電與新能源發電量的占比將出現反轉。
現階段進入新能源領域對于我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是國家正式同意全社會所有有資質的企業都可以參與到電力建設,同時未來的發展可期。挑戰是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的主導以及壟斷很難打破,需要夾縫中求生存。
中美對抗,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我們現在國力強盛,部隊英勇。大多數人甚至一些主流媒體,政客都認為中國能戰勝美國。這個意愿是對的。但是得有實現的方法。美國不能僅僅只看到他現有暴露出的弊端,觀其過去,將3個世界第二干翻在地,蘇聯,德國,日本,下一個難保不是中國。有一句投資方面的話特別中肯“在他人恐懼時貪婪,在他人貪婪時恐懼”。我們現在面臨的中美對抗,絕大數人屬于“貪婪地”人,認為中國一定能贏。我們現在需要清醒,能看清未來的“恐懼”的人,能夠清醒的認識到餡井和機遇的人。不要安逸于現狀,多思考,多學習,多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發展中獲得先機。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以世界第二的姿態挑戰美國,一紙《廣場協議》將日本打翻在地,陷入了失落的30年,30年經濟萎靡不振。其中有一些東西需要我們警醒及參考。在日本被美國打倒后率先破產的是建筑行業,幾乎所有建筑行業破產,建筑工人下崗,后來又波及到銀行,倒閉掉一些中小銀行。美國對日本打壓最狠的是科技企業,日本的科技企業雖然受到波及但并沒有像傳統建筑行業一樣被摧枯拉朽搬轟然倒地,雖然狼狽不堪但也活了下來。向科技型企業靠攏,是企業正確的做法。假如中國被美國打倒,也能留住企業的一絲希望。當然中國畢竟不是曾經的日本,體量以及現在的經濟發展形式都要比當年的日本好一些。絕對不能小看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應該以日本為警戒,警鐘長鳴,并做出實際行動,才能在未來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