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規上企業劃分標準2023(工業規上企業劃分標準2022)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8日訊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公布了2023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申報的山東省東營市烯烴材料產業集群榮譽上榜。
近年來,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立足區內煉化產業基礎,集約利用優質資源,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謀劃,瞄準烯烴產業鏈條延伸方向建鏈延鏈補鏈,奮力推動產業鏈向高端提檔升級,已形成煉廠丙烯、丙烷脫氫、甲醇制丙烯等多元化原料路線為龍頭,丙烯酸、丙烯腈、丙酮下游方向為重點,高吸水性樹脂、聚丙烯酰胺、特種丙烯酸酯等功能性產品為特色,并綜合利用副產品發展MMA、PMMA等新材料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逐步成長為全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烯烴材料產業集群之一。
以規劃為統領持續擴大產業集群規模
緊抓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重大發展機遇,高標準推進編制《國家綠色循環能源石化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以產業規劃系統性地指導項目的選擇和配套,做好大企業內部產業鏈的“小循環”和企業之間隔墻供應、梯次發展的“中循環”,把企業的“物理集聚”變成項目之間的“有機集群”。利用現有煉油基礎發展烯烴、芳烴等基礎石化原料,不斷往下游延伸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優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鏈條設計,積極引導企業按照生產裝置互連、管道互通、原料隔墻供應的模式,構建項目產品、公用工程、能源資源循環使用的循環經濟,形成良好的上下游原料互供關系。
以完善服務體系為保障優化提升發展環境
建立完善綜合服務體系,保障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培育發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公共服務平臺培育工作的持續改進。二是推進山東省高端石化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完善企業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打造四個平臺:公共服務平臺、技術產出平臺、創新創業平臺、人才集聚平臺,圍繞高端化工過程、化工安全與監控、化工新材料與企業緊密合作,成為高端技術產出基地,通過大平臺+技術公司模式,促進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打造化工新材料最專業最安全的創業基地,服務更多的中小企業。三是推進萬達石化研究院成立并入駐共同體。填補了我區無民營企業研究院的空白,同時促成萬達石化研究院與UOP共建東營港創新孵化基地,在企業轉化升級、發展規劃和市場策略等重要領域展開廣泛合作。四是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化工中試基地。發揮我區物理承載空間大、公用配套設施全、上下游產業基礎好、倉儲流通體系優的比較優勢,順應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大勢,解決京津冀地區化工中試受限的難題,著力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化工中試基地,成為公共創新平臺的重要支撐、產業孵化的重要引擎。
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不斷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結合石化園區的產業發展特點,按照“為我所用”招專業人才、“有的放矢”抓技術研發、“引育并重”強市場主體的思路,從三個方面推動創新發展、集聚發展。一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關于加快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形成了管委會“引領”、企業主動攻堅的良好氛圍。二是圍繞山東省高端石化創新創業共同體和化工中試基地,探索“企業出題、研究院揭榜、共同研發、園內中試轉化”機制,初步形成了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一體布局、融合發展的創新支撐體系。三是培育和壯大一批研發平臺。按照梯次推進原則,對新建研發平臺協助策劃申報市級研發平臺,對原有市級研發平臺進行提升,積極協助申報省級研發平臺。
以數字賦能為抓手助力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制定了《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關于加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化工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實施方案》,通過資金引導,加快推動全區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引導開發區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落實東營市“優勢產業+人工智能”專項行動,全力推動東營港智慧園區建設,打造智慧化園區。一期投資2億元,以移動、華為、大恒三家公司作為實施主體,綜合運用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時借鑒雄安新區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對園區實體進行了動態仿真構建數字化園區,搭建了5G+安全環保、消防應急、交通物流、綜合服務等綜合一體化平臺。智慧平臺根據“園區統一管理,企業接入使用”的建設原則,實現了園區級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搭建工作,拉齊了企業間的數字化建設水平。同時,成功申報3個省級智能工廠、2個省級數字化車間、3個市級智能工廠、4個市級數字化車間、1個上云標桿和1個示范園區,提升了整個港區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將進一步聚焦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開展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加快企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升管理服務質效,提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水平,促進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閃電新聞記者 陳海濤 東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