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圖片大全大圖,東北水稻圖片大全大圖
2021年10月16日,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鎮試種的“巨型稻”迎來豐收并開鐮收割,經過估計,每畝巨型稻的產量在900至1000公斤,比普通稻每畝產量平均增加200至300公斤,那么巨型稻究竟是什么樣的稻谷?為何能做到比普通稻還高產?
水稻作為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主要生長在亞洲、歐洲南部、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它養活了全球較多的人口,聯合國把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隨著袁隆平人工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產量大幅提高,我國老百姓不再擔心吃飯問題。而且我國的雜交水稻也受到了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美國的歡迎,在引進我國的雜交水稻后,當地的糧食產量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然而除了“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外,袁老還有一個“禾下乘涼夢”,這個“禾”指的就是巨型稻。巨型稻最顯著的特點是長得高大,平均每株水稻的高度往往在1.8~2.25 米之間,是常規稻的兩到三倍,那么這種巨型稻為何能做到畝產過千斤呢?
[微風]巨型稻長得高,稻粒多
首先因為巨型稻長得高,它所能承載的稻粒也就越多。經估算,每株巨型稻能結500多粒稻粒,而尋常一米多的普通水稻株,所能結的稻粒只有巨型稻的三分之一。如果將巨型稻的結實率按照95%計算,平均畝產的產量預計能達到900至1000公斤,比普通稻每畝產量增加了200至300公斤。
[微風]巨型稻雖很高卻不易倒伏
其次,巨型稻雖然很高卻不易倒伏,稻粒可以穩穩地掛在巨型稻上不掉落,那么為什么巨型稻能違反稻稈越高越易的常理呢?
答案就在它粗壯的莖稈和發達的根系上,一根巨型稻莖稈的粗度是尋常稻的五倍,并且其中所含的纖676比常規稻高30%,即便用手使勁去扯也無法扯斷。而巨型稻的根系更是有70厘米粗,能直接深入土地60厘米的地方,更好地抓住土壤,同時還能更好地吸收養分和水分。
[微風]巨型稻田里的水可以放到50多厘米
更重要的是,常規水稻田水只能放到12厘米,而巨型稻田里的水最多可以放到50多厘米。2017年中國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研究員夏新界,便在這樣深的水里首次嘗試建立一個“巨型稻--青蛙--泥鰍共生”的互利的模式。
由于巨型稻不像普通稻那樣種得稠密,所以青蛙的活動空間很大,而且相比常規稻,巨型稻的高莖稈不僅可以保證夏天的水溫維持在一個正常的范圍,還能幫助青蛙躲避天敵。而青蛙則負責為水稻捉蟲施糞,這樣的模式大大減少了人力與資本的投入。所獲得的生態效益更是比普通水稻多了10倍不止。
可是巨型稻這么好,卻沒有被大范圍的推廣種植,雖然畝產千斤,但相比楚稻3號,甬優12號等高產雜交水稻品種曾經創下的畝產2000斤以上的記錄,巨型稻的產量并不算高。
且受地域因素的影響,巨型稻只適合在南方大面積種植,還因為長得太高,在收獲的季節傳統收割機根本無法收割,人工收割也無從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