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主持總結發言(主持學術會議的致辭流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班曉悅)7月8-9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華文教育研究院和新西蘭梅西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主辦的第19屆國際中文教育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來自國內外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0多位專家學者及高校師生參加了本次大會,會議由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華文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應輝主持。
推進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聶丹在致辭中表示,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也是學校高峰學科的重要建設單位之一。面對后疫情時代的新形勢、新特點,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急需思考創新發展的問題。首先,做好國際中文教育的頂層設計,兼顧學科與事業發展,構建好國際中文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其次,積極學習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新興信息技術,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現代化。再次,挖掘國際中文教育傳播潛力,把國際中文教育從以教學功能為主,提升到教學功能與國際傳播功能兼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最后,依托新文科建設,全面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專業建設、課程教材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此次研討會應時之需,聚焦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創新主題,相信此次研討會能夠繼往開來,進一步促進北京語言大學與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國際中文教育應有的貢獻。
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黨委副書記宋永波認為,隨著各國中文學習需求持續攀升,國際中文教育日益蓬勃發展,但是同時也面臨著各國各地區中文教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理論創新研究不足、資源支撐不夠等困難和問題,這些都對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動高質量的創新發展,一要健全完善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二是豐富國際中文教育辦學形態,三要提高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素質,四要開發實用、適用的教學資源,五是聚焦理論前沿和教學實踐,六是組織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活動。相信本次研討會能夠成為國際中文教育學術研究領域的品牌,不斷助力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校長鐘英華在致辭中提出,本次研討會涉及的議題廣泛,研討的內容是當今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重點內容。國際中文教育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會友,通過語言交流,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智慧和形象,也促進了世界多彩文明的交流互鑒,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服務。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將堅持社團引領作用與服務意識,錨定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廣泛開展交流互鑒,夯實合作基礎,更好地滿足各國人民學習中文的根本需要,與大家共創、共享、共贏,推動學會高質量發展。
新西蘭梅西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凱里?泰勒(Kerry Taylor)以遠程視頻的形式向大會發來誠摯的祝賀。他回顧了新西蘭梅西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自2017年以來在學術研究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雙方在學習者動機、教師能動性、遠程教學、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漢語在線教學模式研究、國際中文教育在線平臺搭建等領域發表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時在博士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梅西大學人文學院將繼續深化與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的合作,積極開展更為豐富、更為廣泛的合作交流。
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
本次研討會設有11場主題報告,38場線下分組論壇以及8場線上分組論壇,共報告了457篇學術論文。專家們針對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問題進行了高屋建瓴、宏觀系統、深入細致地論述與闡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科技賦能與國際中文教育、國際中文教育低齡化、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人才培養、語言教育數智化、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研究、面向國際中文教育的語法及詞匯研究、國際中文教育的區域國別研究、華文教育研究、國際中文教師研究、國際中文教育技術研究等議題開展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學術交流。
本次大會設立期刊論壇,邀請《華文教學與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世界漢語教學》《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語言文字應用》(按期刊音序排列)編輯部主編、主任及編輯就各自期刊的欄目設置作出了說明和介紹。在互動環節,參會者與各期刊辦刊專家進行了交流與討論,專家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提高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質量的方法和途徑,同時為中青年研究者提出建議,學術積累沒有捷徑,要研讀經典,追蹤前沿,站位高,立意遠,踏踏實實積累自己的理論素養,產出有時代感的高水平學術成果。
大會閉幕式由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姜麗萍主持。在閉幕式上,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治敏對大會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本屆會議是歷史上線下參會人數最多的一屆會議,國際中文教育學術研討會組織了19屆,歷經22年,會議見證了國際中文教育學科事業的發展壯大,也見證了大家的學術成長。王治敏總結了本屆會議的特點:第一,投稿踴躍、再創新高。學界同仁共享學術成果,內容豐富,交流熱烈。第二,觀點突出、異彩紛呈。本次大會圍繞著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開展了深入交流,大會報告主題觀點突出,內容豐富,聚焦國際中文教育行業之關切,對很多國際中文教育的議題給出獨特判斷,這對于青年學者來說有非常大的啟發。第三,搭建平臺,建立與期刊主編的直接對話。發表高質量論文是學界廣大師生的共同心愿,本次會議設立主編論壇,為青年學者搭建與期刊直接溝通的平臺。第四,評選獎項、培育新人,為青年學者提供大會報告的機會。
姜麗萍表示,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勤學而交流,則博學而睿智”,交流是學術創新的源泉,專家學者們圍繞“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這一主題而進行深入廣泛地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研究院始終致力于國家戰略發展和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需要,不僅注重理論研究、應用研究的深入開展,更重視發揮智庫研究和橋梁作用,為學界搭建溝通交流的優質平臺。研究院將繼續與各兄弟院校勠力同心、攜手并進,共同推進國際中文教育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