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看法(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看法論述題)
民生是托墊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平線。
最近民政部發布《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對中國民生民用事業家底做了系統性梳理。固定資產原價9538.8億元的250.1萬個在全國民政部門登記和管理的機構,及5090.4億元的全國民政事業費支出等,構成去年中國托舉民生事業的主力,承載社會政策托底的重要使命。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決策層對民生愈發重視,民生社保領域的投入也呈持續增長態勢。
不過,由于長期以來民生等社保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該領域尚存龐大缺口和短板。比如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8億人,但每千人人口民政服務床位數為6.1張,僅4143.0萬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補貼。追根溯源,公共財政在民生等領域的投入不足,部分緣于人們將民生投入當作成本和支出負擔,這種認識誤區會牽制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使經濟內循環難以真正有效完成閉環,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缺乏穩固的根基。
民生也是生產力,生產力溯源于消費需求的挖掘和揭示,民生是最基礎的需求,基本民生一旦存在缺口和短板,市場偏好就容易被扭曲,生產力的淬煉就容易失真。因此,民生等社會保障決定著經濟社會信用體系的伸縮。
當前經濟體系中出現的持續信用緊縮等現象,深層原因就是民生等社會保障的長期投入不足,導致人們對未來缺乏安全感,促使經濟社會被損失規避效應所籠罩,即為緩解安全感,人們會傾向于將可支配收入的大部分配置到基于安全防護訴求的個人心理支出賬戶中。
大量可支配收入以預防性儲蓄方式記賬到金融系統,傳導出的是整個社會風險可承載能力不足,并被損失厭惡的心理所籠罩,這會扼殺掉經濟體系中積極進取的冒險精神,導致經濟出現內生性信用緊縮。居民傾向于預防性儲蓄,而非即期消費,最終實然性結果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內循環無法承載能滿足全球需求的供應體系。
進而言之,民生等投入不足,不僅反映在即期消費上,而且在跨期上也將產生不利影響,即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本質上就是人們在跨期配置中取向保守。完善的社保福利體系,推動社會心理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結婚生子等不再是家庭的一種跨期投資,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家庭耐用品消費。而在社保福利等存在持續缺口的情況下,人們對結婚生子的認知程度會在養兒防老的投資與耐用品消費間游走。
由于人作為人力資本,之于整個社會是一種典型的跨期儲蓄投資,社保福利等民生領域的長期缺口,會帶來婚配和生育養育成本的高企,導致人們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意愿,為跨期進行投資和信用創造。這從更深層次的社會層面,牽制了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激發。
因此,當前民生不僅是生產力,也是穩經濟的必要條件。決策層應基于改革和發展生產力的視角,推動民生領域改革,搭建現代化的民生保障體系。這需要:
一是加大財政對民生領域投入,補齊民生領域的短板;二是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實現以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制度性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自由度;三是完善政府采購市場建設,在民生等領域實現以采代建的公共民生供給體系改革,大力發展社會企業,激勵其參與政府采購市場;四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實現以居住證為主的戶籍制度等,降低人口流動成本,降低人們的婚育成本,增強人們婚育意愿,這既提高人們即期消費意愿,又強化人們的跨期消費能力,最終激活經濟體系的信用擴張意愿。
財須民生,強賴民力,戚恃民勢,福由民殖。民生是第一性生產力,補齊公共民生缺口,能真正有效掃除經濟體系中的陰霾,讓中國市場更具活力和動力,解決困擾人們良久的信用收縮問題,匯聚成真正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