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水稻觀后感,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心得
其實,《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這類書從來不在我的閱讀計劃內,但計劃就是沒有變化快。說起來還是《一個人的朝圣》讓我起心思,在微信讀書上搜索,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哈羅德在路上學會了辨別野生植物,我愛思考的小腦袋想啊想,天天見過的習以為常的植物,竟然發現只知道簡單的名字,比如小草就叫小草,然后是楊樹柳樹松樹。我讀書有個習慣,如果正在讀的書中提到什么,我就讓度娘的作用充分發揮,搜索、搜索、搜索,圍繞感興趣的去搜索,所以讀書的類型就越讀越廣泛,搜索到的就加入書架,同時也感覺書太多了,讀不過來。見異思遷就在這里褒義的用起來了。
書中說:
從那以后,一批批植物逐漸向我們的祖先走來:
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種子,飽滿了無數生命;
7000年前,桑樹走來,成就了未來的絲綢之路;
4000年前,桃樹、柑橘用果實,豐富著人們的味蕾;
2000年前,茶樹走出森林,用一片樹葉滋養萬千生靈……
這本書內容簡介說是大型紀錄片同名讀物,開篇幾十個字就讓我喜歡上了這本書。看完后依然意猶未盡,我又搜索到紀錄片,利用四天的時間又重新觀看了一遍。書中講述,三億年前,蜻蜓第一個征服了天空;原本只是一株草的竹子,經過5000多萬年的強烈意志,一步步成為今天竹子的模樣;耐旱植物梭梭當它還是一粒種子時,土壤里微乎其微的水分就可以讓它在幾小時內迅速萌發,梭梭渴望水卻不過多索取…
從衣食到住行,從藥用到審美,一個豐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一個文明的誕生。
這個植物的天堂,不僅塑造著中國,也在影響著世界。曾經是,未來還是……
在書中,我從小就熟悉的大豆、小麥、水稻,都歷史久遠,現在的模樣是經過無數代勞動人民的辛苦培植的。但他們也放棄了野生時的特性,像溫室的花朵一樣,需要精心的呵護。我家種過大豆、小麥、玉米,如今因為區域特質,已經遠離它們十年了,我家現在只種一種農作物—水稻,對于農作物管理我有發言權的。水稻,北方一季稻,耕種時間長,投入大,勞動付出也大,怎么形容呢,晴天一身汗一身泥,雨天從頭到腳都是泥,手臉都黑黑的粗粗糙糙,那手用來撓癢癢特爽。稍微懶一點缺乏管理,草冒頭了蟲子起來了,直到收完這管理的心才算放進肚子里。
幾千年的演化,基因還是很強大的,農作物依然有返祖現象。看到這我都大吃一驚的。我們平時看到的各別異樣原來科學現象叫返祖。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發展到現在,科學家們依然沒有放棄研究,進深山尋找原始植物,進行改良,讓抗病率、產量和口感越來越好,沒看到這本書真是不知道農科家們竟然有飽含這么多的學問。古話學到老活到老真是比珍珠還真。
唯美的畫面張張都能做屏保,太好看了。真的,這本書(紀錄片)一次次刷新了我對植物的認知。不論大人、孩子都值得去看。不愿意看書可以看紀錄片,都美得讓你移不開眼。
從神農架原始森林出發,遼寧、青藏高原、新疆、西藏、江浙、川貴……隨著地理位置、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各種植物也在各自的領域中頑強地生存著,不斷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改變自己的基因適應著這個世界!
神農架原始森林海拔超過3000米,位于湖北、陜西、四川三省的邊界,大巴山脈與秦嶺山脈交界地,是中國乃至東亞常綠闊葉林的典型分布區,也是我國南部亞熱帶向北部溫帶過渡的地帶。生長在神農架原始森林的植物有4000多種,每小時釋放的氧氣量約等于300人一生的需求量。
熟悉的獼猴桃、蘋果、桃花、竹子………還有不熟悉的植物……草、樹、花、種子、樹,生命、生活、精神文化、園藝、養花,這些,都在書中等你,去看吧。
家鄉迎春花
家鄉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