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果敢一73人內部群曝光_2020年7月緬甸果敢現狀
推薦者說:父子情軍旅情,父子夢軍人夢。父一輩子一輩,薪火相傳一輩又一輩。兩代(三個)軍人、無怨無悔,家國情懷、無私無畏。請欣賞盧金磊老戰友撰寫的《兩代人的軍人夢》。
兩代人的軍人夢
1963年3月我出生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祖籍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
阜平,是一片紅色的沃土,英雄輩出,薪火相傳。1926年3月,我的父親盧太有就出生于阜平縣的大臺鄉方里村。(父親1999年因病去世,享年73歲)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挺進阜平。1931年,這里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1937年在這里開辟了全國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圖為晉察冀軍區部隊大練兵
1948年4月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央機關到阜平縣城南莊,起草發布了“五一”勞動節口號,發出了成立新中國的動員令,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創建了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出版了第一部《毛澤東選集》,發行了第一版人民幣,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
我的父親于1943年參軍入伍,為解放新中國抗擊日本的侵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爺爺奶奶都是明白人。爺爺奶奶生了5個兒女,父親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全家人都先后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過貢獻。爺爺奶奶雖然都不識字,但都明事理,積極參與抗日活動。
1937年,年僅11歲的父親就加入了兒童團。當地人稱兒童團紅小鬼,在村子里站崗放哨、送信。
父親15歲時加入了“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鋒隊,父親身強體壯,機智勇敢,每每都能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在一次送信回家途中,父親遇到了的小分隊,躲避不開,為避免引起鬼子注意跟進村,父親引逗鬼子在大山間跑上跑下,腳被鬼子打中一槍,憑著長期在山溝里奔跑,熟悉當地的地情、地貌,他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掛在山坡的樹枝上,給敵人以跳崖的假象,最終甩掉鬼子,忍著疼痛一瘸一拐地走回家。這以后他的腳跟上留下了一處槍打的傷疤。
▲作者父親盧太有的殘疾證
父親17歲加入民兵營,偵查敵情,通信聯絡,埋、與日軍打游擊。雖然平時看上去是個性情溫和的人,但遇事總是判斷力很強,果敢敏捷,立過不少戰功,很快被晉升為民兵分隊長。
1943年6月,17歲的父親就光榮的加入了中國。
▲作者父親盧太有(解放戰爭時期
1944年11月父親參軍入伍,在晉察冀軍區3分區42團(當時阜平入伍150人,唐縣入伍30人)。
在部隊里,父親更是起早貪黑,刻苦訓練,成為一名手,后晉升為副連長。
小時候,在家里父親很少講起領兵打仗的詳細經歷。今天,我們還是猜想不到他回憶戰斗時的復雜心情。但是,經常接受縣、公社黨政機關安排,給廣大群眾講當年的戰斗故事,經常聽到叔叔阿姨們說起盧太有是個了不起的英雄,講一些父親英勇戰斗的故事。
父親參加過很多次戰斗和戰役。1945年8月在平山~尖平~山西平定打,到井新、石家莊、正定、新樂等破壞鐵路,阻擋進城,1945年農歷十月一,在完縣、紫荊關、易縣、逐鹿、懷來、延慶一帶打,后返回古北口。1946年1月在2營5連,3個團與9個團戰斗。父親在部隊的時候,除了休整就是打仗。父親講他參加打保定北的那一戰打得非常慘烈,他左肩上的3個傷疤就是在那一場血戰中負的傷,而他們一個連的人,打得就剩下他和另一位戰友倆個人了。
我想這可能就是父親不想回憶這些慘痛經歷的原因吧。
父親曾講過,在多少次的戰役中,“新保安戰役”是最艱苦最難打的一仗。在一次戰斗中,一顆落在他身邊,炸起來的黃土把他埋了,等他醒來才知道自己身邊的戰友已經犧牲。
“新保安戰役”是平津戰役第一仗,這場戰斗的重大勝利保護了古都北平的完整,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和重要的名勝古跡免受戰爭的破壞,對整個平津戰役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新保安戰役”共斃敵3000余人,俘敵1.26萬余人,繳獲火炮164門,槍支5500支,汽車377輛,電臺6部。新保安戰役的勝利,為動搖華北之敵,孤立平津,進而解放平津創造了有利條件。
父輩們的這一戰,打得非常辛苦,沒有糧食,經常是一個人發一碗黑豆,挎在屁股后,顧不上吃,一個戰役結束之后,打開帶蓋的小鐵碗一看,里面有一個彈頭,真是幸運。父親說起這個故事時臉上泛起了微笑。
父親參加過晉察冀北方多個戰役,多次負傷,我和父親一起洗澡時,經常不由自主的會數一數父親肩上、背上、腳上的9個傷疤。
▲作者父親的榮譽證和紀念章
軍功章,不僅代表一個軍人在戰斗中獲得的榮譽。同時也記錄著中國人前進路上的血淚史。固我中華,強我軍威。1978年父親把大兒子送進軍營,雖然沒能參加上越南自衛還擊戰,但哥哥在軍營中也是天天摩拳擦掌的,練得一身好武藝。
1981年父親又把我也送入部隊,當我滿懷激情,心情亢奮、激動地坐上離開家鄉的汽車時,父親的臉上并沒有露出和其他父母送兒當兵的燦爛的笑容,而是默默地注視著我們遠去的汽車,不肯回頭。
我隨張家口地區550名新兵,入編中國人民解放軍00214部隊。新兵訓練營設在河北任丘。由于知道父親領兵打仗沒有過硬的本領是很難在戰場上勝利的經歷,所以在新兵訓練階段,晨起、晨練,野營拉練,我都特別用功。
新兵營訓練中,我精神飽滿,積極向上,活潑開朗,每個科目都能認真完成。新訓我榮獲一次嘉獎,一次三優戰士。
新訓結束后,我分配到204團部警通排。開始了我的軍旅生涯。在團部工作中,我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樂于助人,于1982年榮立三等功1次。我榮獲了嘉獎,部隊把喜報傳送回老家武裝部,送到了家里。
▲作者自己的立功證書及獎章
兩代人的軍人夢終于實現,1983年00214部隊隨著國家需要,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我們脫下軍裝,改編為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投身到祖國的大建設中。
阜平縣城南20千米處的城南莊,建立了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這里完整地保留著當年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舊居,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在河北保留完整的機關舊址,也是毛澤東同志進京之前保留完整的居住舊址。
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帶領下,阜平也在大步前進。老家阜平的人們也過了幸福的生活,家家戶戶都搬進了新房。
阜平縣境內山巒疊嶂,不僅在戰爭時期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如今也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我帶著父親的思念,帶著妻子兒女,重走父親走過的路,給孩子們講爺爺當年的故事,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進行靈魂全新的洗禮,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如此來之不易,先輩們打下來的江山如此多嬌!
▲作者的父親母親
▲作者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