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什么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郝佳琪 上海報道
6月7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發布最新一期經濟展望報告,其中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3%放緩到2023年的2.7%,2024年回升至2.9%。
這份報告對于今年全球經濟的預期比世界銀行的預測更加樂觀,在世行6日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1%。
在報告中,經合組織提出了目前需要關注的三大要點:全球增長已經企穩,但復蘇仍然十分脆弱;潛在通脹壓力依然很高,對家庭造成沉重打擊;加息對于各經濟體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而世行也提出了同樣的關切,認為在貨幣政策繼續收緊、全球利率上升的情況下,經濟韌性將逐漸減弱,今年下半年會出現顯著的經濟放緩。
從經合組織公布的主要經濟體增長數據來看,位居前三的分別是印度、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其中印度經濟2023年的增長率為6%,中國為5.4%,印度尼西亞為4.7%。而排行榜后三位的國家則是德國、俄羅斯與阿根廷,在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1.5%,-1.6%,基本進入了經濟負增長的行列。可以看出,亞洲經濟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5.6%,較年初的預測上調1.3個百分點,而這份預測比經合組織給出的數據更高。除國際組織外,一些外資機構也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測:摩根大通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6%上調至6.4%;花旗從此前的5.7%上調至6.1%;瑞銀也從此前的5.4%上調至5.7%。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6月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多家機構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這充分彰顯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而不斷提高的營商環境正是其中的重要支撐。
汪文斌介紹,97%的受訪外資企業對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政府出臺的外資政策評價為“滿意”以上,對獲取金融服務、市場準入等指標的滿意度均超過80%;近六成受訪歐洲企業表示未來五年將增加在華研發支出;66%的在華美企將在未來兩年保持或增加對華投資。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告訴記者,高質量發展也在中國經濟的持續向好中起到重要作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從很久以前對“數量”的追逐轉向“質量”的強調,“高質量發展”在企業、產業、政策扶持導向層面都有積極意義,因此我國對“綠色金融”和一些特定科技行業補短板等,都投入了力量。
復蘇中的中國經濟也帶動了亞洲和全球經濟的修復。鑒于今年中國經濟復蘇對亞洲的帶動作用,亞洲開發銀行(ADB)日前將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預期從去年12月的4.6%上調為4.8%。
陳鳳英認為,亞洲經濟的恢復是今年全球經濟修高的最大依據,亞洲經濟的活力仍在體現,不光東北亞地區,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經濟也在慢慢恢復。
對于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陳靂認為,這一目標是十分務實的。若下半年整體市場環境、刺激政策,以及信心能進一步恢復和確立,實現5%以上的增速總體而言是可以預期的,而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產業基礎及政策的刺激效應等都值得期待。
經合組織報告預測,美國經濟增速2023年將降至1.6%,2024年將放緩至1.0%;歐元區總體通脹率下降將有助于使經濟增速從2023年的0.9%回升到2024年的1.5%。
世界銀行對歐美經濟前景則更為悲觀:美國經濟在今年增長1.1%后會在明年繼續放緩至0.8%;而由于貨幣政策收緊的延遲效應和后續能源價格上漲影響,歐元區經濟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今年的0.4%,明年經濟增速被下調0.3個百分點至1.3%。
經合組織指出,由于貨幣和金融狀況的收緊,以及居民儲蓄“進一步枯竭”,美國私人消費與投資增長將放緩,而隨著需求的放緩,失業率會在2024年逐漸上升至4.5%。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2023年經濟停滯不前,同時高通脹減少實際收入和儲蓄,同樣抑制私人消費。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教授王晉斌對記者表示,美歐經濟增速的預測存在差異,但總體來說增長速度都非常低。主要原因來自于一些不確定性,包括高通脹帶來的不斷加息、不斷緊縮的環境,以及地緣政治沖突等。不過,美國經濟可能不會深度衰退,而是出現溫和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美歐經濟預期較此前出現好轉。王晉斌進一步分析,美歐金融市場,包括股價表現比預期的要好,這也是其經濟有一定韌性的重要原因。此外,二者勞動力市場目前仍非常緊張,失業率還比較低,尤其是歐元區4月的失業率達到了成立歐元區以來的最低水平。
全球來看,經濟復蘇動力依然脆弱,通脹壓力依然存在,發達經濟體的大幅加息挫傷了投融資活躍度,使得投資下降、消費低迷。
面對仍然存在的逆風,經合組織建議,在有明顯跡象表明潛在通脹持續下降之前,貨幣政策需要保持緊縮,可能需要高核心通脹持續存在的經濟體進一步加息;此外,應當有針對性地對弱勢家庭進行財政支持;最后,推進促消費和提振供給的結構性改革。
陳鳳英指出,要想克服逆風,實現強勁、平衡、可持續的增長,離不開大國合作,缺少合作精神,很難解決糧食、債務、能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此外,要恢復貿易和投資這兩個世界經濟的引擎。
最后,要包容發展?!叭蛴泻芏喔F人、很多窮國,在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國際關系緊張的局勢下,他們的發展空間非常小,因此不發達地區或者發展中地區需要更進一步的關心。”陳鳳英坦言。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