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棚戶區改造項目(北京2021棚改計劃)
導 讀
2023年9月26日,第二屆北京城市更新論壇上表彰了入選2023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評選活動的10個最佳實踐和16個優秀項目。10月7日起,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聯合北京發布,陸續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系列報道。第七站帶您了解昌平區昌盛園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基本情況
昌盛園社區位于昌平區城南街道,建成于20世紀90年代,占地面積約26公頃,常住居民2341戶。由于管理失序和私搭亂建等問題,該小區曾成為昌平區基層治理的難點。2020年7月起,城南街道堅持黨建引領、主動治理,通過有效的群眾工作推動了社區環境的改善提升,拆除了私搭亂建和內部圍墻,重新整合使用了2萬余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同時,將21個小區合并為一個小區,并引入統一物業管理解決了物業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
實施成效
該項目實現老舊小區環境風貌的大幅提升。累計改造社區樓間空間約6萬平方米,新增綠地1.4萬平方米(其中新增喬木600余棵),改造提升社區便民廣場、居民議事廳、童心苑、健康小屋等高品質公共空間1800余平方米,新增藍色環形步道800米、塑膠兒童樂園(含跑道、滑梯、沙坑)1000余平方米、雨水花園2000余平方米、中草藥種植基地400余平方米、綠色低碳智慧化設施10處、智能垃圾桶站3處。
居民健身廣場改造前后對比
雨水花園改造前后對比
雨水花園改造前后對比
通過依法合并物業管理區域、引進統一物業,確保了改造效果長效保持。建立居民議事廳、規范開展居民議事活動,持續引導居民參與社區建設。以豐富多彩社區活動和設計評選社區LOGO,不斷提高居民認同感和幸福感,做到了拆除“圍墻”的同時打通了“心墻”,讓居民身處美好家園、享受幸福生活。
昌平區全面提煉總結這一短時間、低成本、可持續的老舊小區改造模式為“昌盛模式”。2021年11月,被住建部納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第四批)向全國推廣;2022年入選中國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23年,街道組織編寫《老舊小區持續更新改造手冊》和《老舊小區改造群眾工作場景化手冊》兩本工具書,并向全市介紹老舊小區改造經驗。目前“昌盛模式”已經成功推廣至城南街道轄區11個老舊小區、1條背街小巷,改造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形成了以點帶面的街區全域更新格局。
共商共治墻
創新經驗
借助媒體力量凝聚共識 ,營造社區共治良好氛圍
針對改造前期部分居民反對拆除違建和圍墻的問題,街道工委主動靠前,直面矛盾,依托北京電視臺《向前一步》欄目,面對面與居民真誠交流,講清“法、理、情”,和在場居民達成共識,帶動全體社區居民充分理解并支持改造工作。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院落黨小組-樓棟黨員骨干”組織體系作用,用好“三會一書”(開好黨員會、居民代表會、居民協商議事會和發放一封信)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形成社區改造提升上下一心、共商共建的生動局面。
堅持違建必拆,全面亮出改造提升空間
堅持“先拆違建后提升”,成立五人工作組,通過“地毯式”摸排,入戶1000余家,談判600余輪,先拆“心墻”再拆“圍墻”,僅用62天,500余處私搭亂建、1000延米內部分隔圍墻全部“零補償”拆除,亮出全部公共空間,為推進社區整體改造提升與空間有機更新清除障礙、打牢底盤。
聚焦全齡友好,設計引領滿足居民需求
堅持“全齡友好、幸福共享”原則,將專業設計與居民點單相結合,把座談會、共商共治墻、入戶征集到的30余條居民意見融入設計方案。在社區中部區域集中打造人車分流的休閑地,零高差(無臺階)設計保障場地可達性和全齡友好性。重組小區內交通流線,建設環形健身跑道,串聯童心苑、健康站、議事廳等適配不同人群的服務設施,形成軸、帶、塊、環、點協調統一的系統性設計,滿足老人、青年、兒童等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確保改造真正改到居民“心坎上”。
童心苑改造前后對比
童心苑改造前后對比
兒童游樂空間
兒童游樂空間
突出集中統籌,全域整合各方資金資源
街道工委牽頭抓總,成立“一班一組一支部”(項目專班、工作組、臨時黨支部),帶動社會單位、社區居民深度參與改造。多渠道籌措改造資金,集中市區“微提升”資金約700萬元,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約200萬元,接到10余個社會單位捐贈400余萬元,統籌其它資金300余萬元。堅持一次規劃、集中實施,前后三期工程總用時六個月,破除以往每年小額資金分項投入、反復施工的弊端,公共空間改造每平米綜合投入僅267元,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時保障了高品質,實現了小投入、大提升。
合并分散小區,兩年物業收費率提高60%
充分運用黨建協調委員會,動員21家產權單位移交管理權,整合原有36個出入口為12個,組織2000多戶居民投票,將原先的21個小區從法律和空間上合并為1個小區,實現“一體化”管理,形成規模效應,攤低物業管理成本。同時物業公司著手收取停車管理費、商業廣告等獲取增值服務收益,物業服務品質持續提升。居民逐步養成付費享受服務的消費習慣,兩年內物業收費率從10%增長至70%,實現社區治理良性循環。
著力氛圍營造,持續打造特色友鄰社區
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成立昌盛園社區公益聯盟,聯合專業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單位、聚火星輝老黨員先鋒志愿服務隊等,以高品質活動、志愿服務和協商議事持續營造社區氛圍。開展“重返20歲”、鄰里市集等特色活動50余場,培育“昌盛”議事品牌,創新探索“居民服務居民”便民服務路徑,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形成“友鄰相伴”的社區氛圍。2022年,昌盛園社區入選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
青少年低碳教育基地
低碳馬拉松健身步道
探索“商居同盟”,“昌盛模式”從社區走向街區
昌盛園社區旁的背街小巷介山路,整體空間老舊、交通秩序混亂、公共空間匱乏、商業活力不足。街道創造性將“昌盛模式”推廣至介山路改造中,通過成立“商居同盟”,組織商戶、居民、產權方、設計公司、行政管理部門等多個主體在同一平臺對話,群策群力、統一思想,將專業設計理念與商戶、居民需求相呼應,實現街區立面統一風格、商戶店招個性化設計、居民生活需求有效滿足。統籌背街小巷補助、黨組織服務群眾、城市更新等多筆資金,一次集中實施改造,每延米投入僅2萬元就實現了街區立面和市政配套設施品質極大提升,道路交通“人車分流、機非分流”。改造后的介山路已成為一條“煙火氣”兼具“時尚范”的高品質生活小街——昌盛小街,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昌盛小街改造前后對比圖
昌盛小街改造前后對比圖
口袋公園節日氛圍
本內容由市委城市工作辦秘書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