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9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有哪些
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文露敏
黑客入侵系統后,隨意控制一座城市的電力系統,頃刻之間四處一片黑暗——這類電影中常見的場景,隨著以物聯網、大數據等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設蓬勃興起,或許將成為現實威脅。
9月11日至17日是2023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載體,智慧城市里“漂浮”著海量數據信息。單系統的網絡防護已有基礎,以“城市”為單位的網絡信息安全要如何保障?
由中國電子科技網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復旦大學等9家單位共同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綜合免疫關鍵技術與應用示范”項目給出了一個答案。項目在人體免疫機制啟發下,提出“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綜合免疫體系”,為網絡安全建立起“三道防線”。
這套“免疫體系”如何構成?目前又有哪些成果和應用?
智慧城市也有“免疫系統”
打下“預防針” 為網絡信息安全保駕護航
細菌、支原體、病毒……當它們“進攻”人體,就可能會引起各種疾病。此時,免疫系統就好像一支訓練有素的“防御部隊”,奮起防御“外敵”。那么,智慧城市遭遇“網絡攻擊”時,是否有一套相似的機制保護自身呢?
“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綜合免疫關鍵技術與應用示范”在國內首創提出“人體免疫機制啟發下的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綜合免疫體系”。“我們給智慧城市也搭建了一套‘免疫體系’。”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免疫方式、免疫功能、免疫組件角度,都有與人體免疫體系相互映射的關系。”
比如,免疫組件上,人體具有“三道防線”:皮膚和黏膜、體內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功能。“三道防線”協同合作,為外界威脅布下“天羅地網”。
項目同樣提出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的“三道防線”:環境感知和安全隔離——針對一般的網絡攻擊,比如嗅探、發包;異常檢測、審計和確權——利用區塊鏈技術,抵御來自于網絡內部的攻擊,包括對政務數據、隱私數據進行竊取和篡改;學習建模——利用人工智能訓練模型對攻擊進行識別,以對APT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進行應對。
正如免疫細胞在人體內“站崗”,“三道防線”上,還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別部署應用著項目研發的19款公共安全和網絡安全防護設備。
“相當于在智慧城市外圍扎了幾層堅固的‘籬笆’,而且‘一山更比一山高’。” 項目相關負責人解釋,伴隨著萬物互聯而生的風險互聯,對網絡信息安全乃至公共安全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三道防線”能夠使智慧城市運行得更加可靠、放心。
類似于人體的特異性免疫,防控方式上,項目通過行為學習和預防接種,為智慧城市“打下預防針”,事先預警一部分攻擊路線,以更快速調配資源。
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如人體免疫系統的動態調控機制在應對病原體的過程中, 為了避免過度損傷和對自身的攻擊,會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以達到最佳的防御效果,“攻防博弈不是靜態的,智慧城市的網絡信息安全控制策略也需要動態調整。”
他舉例,系統會根據攻擊強度動態調整防護的力度,比如需要使用密碼還是殺毒軟件,“動態調整能夠防止安全資源過度配置,最大限度減少對系統功能的影響,不造成資源浪費,不影響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為智慧城市打造“安全大腦”
未來還有更大范圍應用
“之前的研究沒有大項目的引領,大多停留在散發狀的研究模式,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體系。” 項目相關負責人回憶,2019年,項目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為構建智慧城市網絡安全綜合防控平臺,智慧城市應用系統高效運營與安全可靠運行、新業務快速高效部署、安全監管與治理提供堅實支撐。
項目的另一個亮點,則是實現了公共安全和網絡安全的協同融合性防御。“兩個領域之前不怎么‘打交道’,缺乏結合的途徑和技術手段。” 項目相關負責人說。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建議強化網絡安全公共安全屬性,借鑒公共安全治理經驗,漸進推動網絡安全公共安全服務機制。而現在,通過攻克關鍵技術,研發關鍵設備,項目已巧妙地將兩者結合到一起,實現更全面、更超前的防護。
“目前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創新成果,在成都、深圳等城市的重要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進行了示范應用。” 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深圳市內的某一處,智慧城市網絡安全綜合防控平臺就像人的“大腦”一樣,通過“眼”觀全局、判斷與察知風險,指導“免疫系統”快速響應實施安全行為。
“平臺可接入11個單位以上,可防控的信息系統超過55個。” 項目相關負責人說,不久前,項目成果還為粵港澳大灣區數據應用創新大賽提供技術保障,為參賽選手搭建了“攻防擂臺”。
在四川,項目在智慧交通等領域也進行了大規模應用示范——有了“免疫系統”的加持,導航、信號燈等信息在“更有智慧”的同時“更加安全”,保障道路上的“平安”。
目前,在項目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城市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的人群身份鏈接能力超過1000萬,智慧城市網絡異常檢測系統的未知攻擊威脅檢測能力超過95%,基于視頻監控的公共安全監測平臺的數據處理能力達到40PB,智慧城市網絡安全威脅預警和應急處理系統的安全威脅預警時間不超過20秒。
項目在公共安全與網絡安全的協同融合方面還有拓展的空間,“未來,我們還要加快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 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項目團隊也希望通過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產生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智慧城市的“免疫系統”守護每一個“隱秘角落”。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