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數據和市場表現的背離,gdp高于市場預期
宏觀、中觀的統計數據和微觀的交易數據出現了背離,那么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哪類數據更接近經濟運行實況呢?
——CF40青年論壇會員、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
對于經濟分析工作而言,最主要的分析對象無疑就是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布的有關經濟運行的各類數據,然而不同的應用經濟學科還有各自的側重。例如,財政分析的側重就是財稅部門統計的財政收支、政府赤字和稅收等數據,另一方面財政政策的最終結果也會體現在這些數據上。比如,截至5月末,我國的稅收增速僅為2.2%,且已連續6個月低于10%,背后的原因有減稅政策的原因(稅率的降低),但更有經濟下行的原因(稅基的減少)。
然而,有別于其他應用經濟學科的分析,金融分析除了要和各類統計數據打交道之外,還與另一類數據更密切相關——市場交易數據,其他學科基本只與統計數據打交道。因此,金融分析不僅涵蓋宏觀、中觀上的金融領域運行,更涵蓋了微觀個體的經濟行為。例如,統計層面的股指變化,并不能決定個體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獲益情況,換言之,牛市和熊市只是影響投資者的資產投資交易的配置策略,但不直接決定其收益(或損失)情況。也因此,金融分析首要做的就是甄別。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當前宏觀、中觀數據表現出貨幣金融環境更加中性,更便于微觀主體獲取外部融資,例如金融機構間往來的隔夜利率已經降至2%以下,已接近2010年“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期間的水平,廣義貨幣供給增速(M2)也由2月份8%的低位持續回升至8.5%,但目前評級為AA的實體企業一年期債券的發行利率為5-6%的水平,而2010年期間AA級實體企業一年期債券的發行利率是3%上下,很明顯宏觀、中觀的統計數據和微觀的交易數據出現了背離,那么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哪類數據更接近經濟運行實況呢?
在當前,我更傾向于相信微觀市場交易數據,理由涉及下述的三個眼光和兩類數據:
首先,統計數據是報表數據,是人造數據,是對歷史的回溯,而且很多也無法做到全樣本,更倚重抽樣調查,因而統計數據中內涵了很多人為的主觀意思。所謂主觀意思主要就是我們對經濟運行的理論認知程度。最典型的例子,GDP能否完全代表經濟運行整體情況在理論界一直就存在爭議,原因就是伴隨服務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沒有被現有GDP體系統計進來;還有CPI作為重要的物價指標,但其變化是否能夠準確及時的傳遞出通脹變化的真實水平呢?所以客觀地的講,每種統計指標以及數據都有缺陷,因此,統計數據在某種意義上是客觀下的主觀。
相應交易數據雖然零散,但作為微觀個體交易行為的結果,它的真實性高,且其本身就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雖然,交易數據也面臨諸如理論認知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但這些影響不是決定性的,起決定性的是交易規則,規則一旦確定下來,其結果就取決于個體的主觀判斷和運氣,而且個體行為與既定交易規則間存在很強的反饋機制。最典型的例子,針對2015年下半年的股災, 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正式發布指數熔斷相關規定,熔斷基準指數為滬深300指數,采用5%和7%兩檔閾值,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但在1月8日就暫停該交易機制。因此,交易數據在某種意義上是主觀后的客觀。
其次,微觀個體的實際經濟行為取決于我們的三個眼光——歷史的眼光,現實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即對歷史經驗的掌握,現狀的了解和變化的判斷。我把這三個眼光稱為對規律的運用。
一般而言,歷史的眼光多和統計數據聯系在一起,因為統計指標設立的本身就是經驗掌握后對事實的刻畫;現實的眼光則多和交易數據相關,而且這個眼光的長短取決于對交易規則的理解;發展的眼光則是在對兩類數據理解的基礎上,歷史和現實眼光結合后延伸,是對未來變化的判斷。但當兩類數據出現背離時,如何甄別數據信號的“真偽”,就變得尤為關鍵,因為數據甄別的錯誤往往是致命的。這一點不僅對于微觀經濟主體重要,對于政策掌握者更為重要。
當然,有時候運氣的好壞也至關重要,但上帝不會總是在擲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