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會導致大蕭條嗎;疫情會不會大爆發
新冠大流行已經結束,但新冠病毒仍將存在,并留下巨大的創傷。除了逝去的生命和新冠后遺癥,還包括“從各國經濟總量中抹去了數萬億美元,擾亂了旅行和貿易,讓企業關閉,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
圖/視覺中國
文|《財經》記者 江瑋 編輯|郝洲
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下稱“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人類在21世紀的沉重一頁翻過,但它卻留下了永久的傷疤。
當天,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他接受了《國際衛生條例(2005)》新冠大流行突發事件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的建議,將新冠疫情從PHEIC名單移除。但他同時指出,這并不意味著新冠病毒不再是一個全球衛生威脅。世衛組織還將首次啟用《國際衛生條例》的相應條款,成立一個審查委員會為各國持續應對新冠疫情提供長期建議。
在5月4日進行的審議中,新冠大流行突發事件委員會強調了新冠疫情的死亡病例、入院率和重癥監護率均呈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形成了高免疫力。盡管新冠病毒的潛在變異仍帶來了不確定性,但委員會成員認為,是時候過渡至長期管理新冠疫情。委員會指出盡管新冠病毒仍將繼續廣泛傳播和演變,但它不再是不尋常或者意外之外的事件,而構成PHEIC的三個標準為:極端事件、通過國際傳播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公共衛生風險以及潛在需要國際協同應對。
在世衛組織宣布這一決定之前,很多國家早已結束了新冠疫情緊急狀態,不再執行強制口罩令,關閉的邊境重新開放,生活逐漸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因此世衛組織的決定在實踐中的效果并不明顯,但在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戰斗中這仍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
在今年1月的審議中,委員會認為新冠疫情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為新冠導致的死亡人數仍然很高,中低收入國家以及全球高危人群的疫苗覆蓋率不足,新的變異毒株仍有不確定性。
世衛組織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世衛組織依照《國際衛生條例》所能發布的最高級別預警。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里,世衛組織收到的新冠死亡病例報告總數接近700萬人,但譚德塞表示,“實際死亡人數要高得多,至少有2000萬人”。
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譚德塞表示,新冠疫情不僅是一場衛生危機。“它暴露并加劇了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政治斷層,侵蝕了民眾、政府和機構之間的信任,錯誤和虛假信息的洪流更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揭露了我們這個世界急劇的不平等,最貧窮和最脆弱的群體受到的打擊最大,最慢獲得疫苗和其他工具”。
新冠大流行已經結束,但新冠病毒仍將存在,并留下巨大的創傷。除了逝去的生命和新冠后遺癥,還包括“從各國經濟總量中抹去了數萬億美元,擾亂了旅行和貿易,讓企業關閉,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以《坎坷的復蘇》為題,認為全球經濟在金融部門動蕩、通貨膨脹高位運行、俄烏戰爭沖擊持續以及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的影響下,未來前景再次充滿了不確定性。2020年,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第一年,世界經濟陷入負增長,大幅收縮3.3%。世界經濟雖然從2021年開始復蘇,但復蘇進程出現分化且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期今年全球經濟將在2.8%的水平上觸底回升,明年將小幅上升至3%。
全球貿易在疫情中遭遇嚴重蕭條。2020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預測,當年全球貿易因新冠疫情的沖擊將暴跌13%至32%。盡管最悲觀的情況沒有發生,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字顯示,封鎖措施導致全球貿易在2020年上半年萎縮15%,2020年全球貿易萎縮9%。在疫情引發的衰退持續了整整四個季度后,世界貿易才回到衰退前的水平。
新冠疫情更使得終結極端貧困和減少不平等現象的努力受挫。世界銀行在新冠疫情暴發后的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使全球各地貧困人口數量均有所增加,對世界最窮國造成了最大影響,并對不平等狀況和社會流動性產生長期影響。新冠疫情使很大一部分貧困家庭兒童失去學校教育機會,導致了有可能進一步削弱代際流動性的學習結果差距。
譚德塞表示,在慶祝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突發衛生事件之余,這也是一個反思的時刻。面對疫情,世界雖然建立了新的系統和技術來抗擊新冠病毒,但由于缺乏協調、公平和團結,現有的工具和技術沒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新冠疫情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也改變了我們,這場經歷必須使我們做出好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