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把握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把握現階段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對于在“2035年遠景目標”下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共同富裕是“普遍”與“差異”的統一
就共同富裕的覆蓋面而言,其追求的不是兩極分化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是部分地區的富裕,不是特殊階層的富裕,而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富裕,即全民富裕。“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始終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為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社會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也絕不允許在富人和窮人之間出現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同步富裕,而是承認相對差異的共同富裕。這種差異性,一方面表現在富裕時間的非同步性。共同富裕并不否認在特定時期內不同人群、不同區域富裕水平存在時序上的差別。由于各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存在差異,不同主體的能力、智力、體力、家庭環境也存在差異,無法確保所有地區、所有主體都能同步實現共同富裕。因此,這種非同步性既符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國情, 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表現在富裕程度的非同等性。共同富裕絕不是搞“同等化”“平均主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歷史告訴我們,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只會挫傷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最終陷入共同落后、共同貧窮的泥潭。
新時代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作為共同富裕的一體兩面,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同頻共振、缺一不可。這要求我們既要實現家家“倉廩實、衣食足”,還要實現人人“知禮節、明榮辱”。共同富裕的基礎是物質生活的富裕。幾千年來,物質匱乏一度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首要問題。人們通常把富裕理解為相對于物質貧困而言的財物充裕。毋庸置疑,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確證了事關人們吃、喝、住、穿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若是缺乏必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人們是無法創造歷史的。顯然,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就無法支撐新時代面向現代化的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因此,新時代發展社會生產力仍是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同時,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共同富裕不僅要滿足物質層面的需要,也要滿足人民群眾享有政治權利、享受文化產品和服務等精神層面的需要。若只注重人們經濟財富的增長和物質生活的富裕,忽視人們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必然會帶來資本拜物教、經濟利己主義、物質享樂主義等諸多社會性問題,從而引發社會混亂和不穩定。因此,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新時代共同富裕是“共建”與“共享”的統一
就富裕的過程和結果來說,新時代共同富裕是“共建”與“共享”的統一。共建注重過程,是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新時代共同富裕等不來也要不來,需要付出辛勤勞動才能實現。馬克思充分肯定勞動對國家發展與人類存續的重要意義,“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回顧中國百年成長歷程,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歸根結底是由全體人民的不懈奮斗創造出來的。可見,只有匯聚全體人民的勞動結晶,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因此,新時代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勞動、共同建設、共同奮斗,絕不是“等靠要”“養懶漢”,也不是“殺富濟貧”或“劫富濟貧”,更不是國家福利的過度化。共享強調結果,是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我們所說的共享是全民共享,即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還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從本質上來說,共享就是要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公平享有發展的機會,共同享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體現出中國的使命和擔當,把人民的需求放在更高的位置,為執政黨的奮斗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時代共同富裕是“盡力”與“量力”的統一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受到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也不一樣。因此,既不能無所作為,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果斷把握時機、積小勝為大勝,也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地朝著共同奮斗目標前進,即堅持“盡力”與“量力”的統一。盡力而為是一種攻堅克難的積極態度,它考驗的是中國人頑強拼搏、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說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就無所作為,而是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今天,在追求共同富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就要有盡力而為的態度,付諸盡力而為的行動,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量力而行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它考驗的是中國人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工作作風。共同富裕是橫亙于世界面前的共同難題,對我們來說既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更沒有現成的理論可搬。因此,新時代共同富裕要立足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估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起漠視實際情況之意,不做超越能力范圍之事,不犯引致惡性后果之險,堅持謀定后動、腳踏實地、穩扎穩打。同時,要以部分資本主義國家“行不量力”的反面教材為警示,堅決防止跌入“福利過度”的陷阱,以致影響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
(鄧斯雨,作者系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兵團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