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經濟學講述我國經濟特點,根據經濟學分析我國經濟發展
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大歷史觀對中國經濟整體的把脈定向,達成了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指引著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樹立大歷史觀、運用歷史思維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學深悟透其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關鍵鑰匙。
確立中國經濟發展方向
我們是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一以貫之的理論邏輯。習近平經濟思想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邏輯。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是理論邏輯的起點。中國從成立之日起,就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己任。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根本立場,其理論體系也以此為基點擴展構建。另一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沃土。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自身特點和標識的文明,中國的文化基因既塑造了中國人,也成為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深層指引。習近平經濟思想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大同”“小康”等思想營養,重點關注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將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
我們從哪里來: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實踐邏輯的傳承與創新。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習近平經濟思想匯集了黨領導人民開拓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經驗與智慧,形成了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的根本實踐邏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經濟方針、政策,為徹底摧毀舊政權、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全面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領導人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物質基礎,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導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走向何方: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凸顯習近平經濟思想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新發展階段在經濟結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方面具有新機遇,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帶來了新挑戰,要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等重大問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在正確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基礎上,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既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理論邏輯的現實化,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又是深植于黨的歷史經驗智慧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偉大經濟實踐形成的重要理論,更是符合歷史大勢的主動戰略選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達成了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統一,解答了發展動力、平衡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內外聯動發展及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擘畫中國經濟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面對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升級、比較優勢改變、經濟全球化出現新變化的時代大潮,以及中國經濟選擇怎樣的發展路徑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經濟思想提供了創新性的回答。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新的經濟布局與態勢。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抓住了中國經濟系統的主要矛盾,凸顯了中國經濟的主體性,用具體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待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在不斷提高開放水平的同時,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構建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堅持擴大內需,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展現大國經濟優勢。立足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構建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的新格局。
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質性要求與鮮明主題。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這就需要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供給端不斷優化生產要素配置與組合、優化供給結構以及優化產品和服務結構,讓供給與需求在高水平上動態平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利用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提升質量,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有機整體。
科技創新: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與核心要素。科技創新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過程。哪個國家能抓住科技創新的質變機遇,就更容易獲得發展的優勢。創新驅動發展不僅是現實要求,更是在各國發展歷史上得以印證的重要舉措。面對洶涌的時代大潮,習近平經濟思想將創新提升至“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要地位,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到突出企業作為創新的重要主體,到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的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再到建立健全創新體制機制的制度保障,需要國家創新體制、人才體系、企業主體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共同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覆蓋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戰略謀劃與戰略布局,構建起充分發揮創新作為第一動力與核心要素的全方位格局。
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構建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柱。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騰飛的財富之源,更是走向未來的重要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所帶來的牢固支撐。不能離開實體經濟談金融,要虛實結合,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制造業規模巨大,但在產業基礎、產業鏈上仍然存在很多短板。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延伸與升級,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產業。注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不斷推動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錨定中國經濟發展戰略
政治基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在全球風云中不變的是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探索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了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與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相統一,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洞察時與勢,于變局中開新局,提出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通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夯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一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定海神針”。
戰略突破:中國經濟發展的應變之方。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有識變的智慧、敢變的勇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重要歷史關頭,都從戰略上制定了正確的經濟策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結合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反映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上,就是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特色資源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激勵各類人才在鄉村施展才能;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構建鄉村良好生態體系;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以確保鄉村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二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構建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推動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三是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逐步提高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擴大開放:構建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在經濟層面的交往從未像現在這樣頻繁,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不可阻擋。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與開放性。“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攜手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層面共同面對風險挑戰,同時互利互惠、共同發展。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向全世界提供更好的中國產品與服務,共享中國大市場機遇;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需求;為縮小南北差距、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與中國力量。
落實中國經濟發展策略
聚焦主體: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都是重要力量。完善國有企業創新體系,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其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活力,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環境。
促進轉型: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擴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補齊產業鏈短板,延長優勢產業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拓展數字技術應用新場景,鼓勵發展新業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同各國的對接合作、跨境貿易便利化;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
增進福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一老一幼”服務工作;建立健全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體制機制,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安全發展: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不斷變化,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相互疊加,要保障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建立多元供給體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確保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習近平經濟思想內在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與中華民族的恢宏歷史、黨百余年奮斗的光輝事業一脈相承,是在統合古今之變、把握歷史大勢的基礎上謀劃現實工作、面向未來的寶貴思想結晶。沿著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中國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機遇,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9月21日第2740期 作者:張春敏 吳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