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藏寺海拔多少米高,華藏寺占地面積
作者:順水行舟
來到成都的第五天,同事作別去、朋友到店來。一兩百公里的路程,本可只派司機接、忙中撥冗親來迎,每一位朋友都給我太多感動!
午間簡單特色宴、百年老店敘離情。(圖文不符噢)
行行業業出英雄、三五兩步盛不同。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盆地西南、城曰樂山。曾稱嘉州、嘉定,雍正年間,始置樂山,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謝別朋友的作陪,推卻司機的相伴。只身為觀景、孤心但求佛!剛入景區內,“佛”字立眼前。身入佛境內、心出三界外。
風景曾相識、佛法道不同。蹺二郎腿的觀音像,第一次看到哦
抬步邁階336,恍如隔世佛界中。大江東去、佛法西來。
路邊原有佛千座、多毀文革惡夢中。
名山多名寺,寺多因山名,先寺后有佛,佛名寺不聞。一花一葉一菩提、一山一佛一世界!
樂山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之處。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見佛拜佛,見廟燒香。商海浮沉,不可不拜。 三江聚處,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清濁可辨、涇渭分明。
但自此而下,卻三流相融、清濁難辨、氣增勢強、奔江入海。就在敲下這幾個字的瞬間,猛然頓悟:我們年輕氣盛時,曾風清氣正、愛憎分明。但人過中年后,當萬事皆容、順逆皆從!
相傳古時、三江聚處、水兇勢猛,舟翻船覆。唐朝禪師、法號海通、募工求匠、普渡眾生。一匠石誠、一匠石虛。虛造千佛、但求揚名。誠修大佛、降妖鎮龍。
佛頭齊山,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佛成之后,再無沉船。
1962年自然災害,餓死百姓成千上萬,尸浮岷江,人間慘劇,實不忍睹;1963年,災情更重,佛嘆無力拯救蒼生;1976年,唐山地震,怨天不公,大佛不忍目睹人間慘狀,先后三次閉眼流淚!
斗酒縱橫天下事,名山風雨百年心! 拜佛歸店,事不妄評。 友多酒濃,心醉難醒!
第二天5月17日一早,朋友盛情,司機情侶,一行四人,車達山頂。
峨眉天下秀!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據傳為佛教中普賢菩薩的道場。自古就有“普賢者,佛之長子, 峨眉者, 山之領袖”之稱。
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見兩山相對如峨眉,故稱峨眉焉”。
峨眉山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說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遠望去,雙峰縹緲,猶如畫眉。
山處樂山市境內,西距峨眉山市7公里,東距樂山市37公里。
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佛教圣地華藏寺所在地金頂(3079.3米)為峨眉山旅游的最高點。
人在云之上,雨在云之下。
峨眉山中間有一條“界線”,山下被稱為“陽間”,山上被稱為“仙間”。積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飄停在那條界線的位置。
游人在金頂時,時常會聽見雷聲,但只有“陽間”在下雨,“仙間”不會下雨。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幸虧朋友幫我準備了棉衣,山上也有租的哦。 不巧的是,佛像修繕,無緣睹真容。
拍幅圖畫冥念吧。
竟也拍到一只小松鼠。
聽說半山處多的是猴子,只惜我們繞過了。下次帶孩子們再來,就可盡情地玩玩了。
我把旅游分為三類:一是旅行,重在行,一個人走,求心靈的朝圣。二是游玩,重在玩,家人相伴,享天倫的親融。三是玩樂,重在樂,兄弟朋友,品醉醇的歡樂。
此次入川,先因公務,后為會友。見友為主,順道觀景。工作首成,游玩順之。其實我的工作內容,或者說工作的主要方式就是:見見朋友喝喝酒,而期待的生活追求,則是:聽聽故事看看景。畢竟我們不能總是埋頭走路,忘記聽歌,一味求財,忘卻生活。雖為養家糊口,四海奔波,但內心深處從不把自己當作商人。 身難脫俗,心向清雅!
一幫眾友喜相逢,推杯換盞訴舊情。有老哥想的很開,有兄弟看的太重。人生多遺憾,萬事莫求全。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
成功當豁達、失敗須灑脫。 心中雖無佛,一生只向善。 佛在心中留、善在行中施。 珍惜擁有的、不妄奢求的。 人生苦其短、何不樂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