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水稻的地方_中國水稻產區集中在哪里
中新網烏魯木齊9月6日電 (戚亞平 張濤 杜新民)眼下,水稻進入蠟熟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6團雙城鎮11連的萬畝水稻種植區,綠中泛黃的水稻已長至半腰深,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呈現出豐收在望的景象。空中,不時有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于水稻田間,進行蠟熟期病蟲害防治作業。
航拍萬畝稻田,場面壯觀。杜新民 攝
經過幾年的改造,昔日白茫茫的“鹽堿灘”變成今日“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區。
11連黨支部書記魏九龍告訴記者,今年,連隊種植水稻1萬余畝,試種了4個品種,目前來看長勢相當不錯,經過初步預產,畝均可達700公斤左右,個別地塊在900公斤以上。“我們已邀請專家前來測產,奪全疆高產信心十足。”
植保無人機正在進行蠟熟期病蟲害防治作業。杜新民 攝
近兩年,這片昔日“鹽堿灘涂”變“稻米之鄉”的佳話已廣為流傳,因引進了適合在鹽堿地里種植的多個抗鹽堿水稻品種,原來只有幾千畝棉花地、建連僅7年的11連發展起稻產業,帶動職工致富的同時還改善了生態環境,成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又一佳話。
“種植水稻讓連隊集體經濟發展非常迅猛。今年水稻預測總產量達700萬公斤,產值可達2500萬元,加上棉花,連隊總產值將突破5000萬元,與去年相比總產值將增加近60%,職工人均收入也大幅增加。”魏九龍說。
昔日的“鹽堿灘”變成今日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區。杜新民 攝
為推動鹽堿地種植水稻,11連采取“企業+合作社+職工”模式,吸引全連50余戶職工參與種植管理,依靠種植收入和合作社分紅,人均收入達15萬元,激發了職工種稻積極性。
6團雙城鎮轄區及其周邊鹽堿地分布較廣,大部分可開發利用,作為第一師阿拉爾市糧食產能提升示范區,該團鎮近年來針對轄區鹽堿地進行了多個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初步形成一批適用技術,拓展了鹽堿地開發利用的前景。
水稻長勢良好,豐收在望。杜新民 攝
6團雙成鎮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涂云鋒,是鹽堿地開發示范應用的積極推廣者、參與者之一。
涂云鋒說:“為了在鹽堿地打造萬畝水稻種植示范區,我們在土地改良方面采用物理排鹽排堿方法,使用酸性肥料達到綜合治鹽的目的。同時采用了抗鹽堿的水稻品種,利用高科技技術種植,采用無人機播種、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目前示范區水稻長勢良好,豐收在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