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水平和發展趨勢、國民經濟水平和發展趨勢圖
關于現狀的幾點看法
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經濟下行的形勢下,外來投資在減弱,而國家的基建投資基本已做到極致,前一段看到我國目前建成后停運的高鐵站數目讓人觸目驚心,從正面看是長遠規劃落在空處,陰暗點分析這些就是大干快上、寅吃卯糧的后果。所以投資這一環在未來的若干年逐步減弱是必然趨勢。
再說出口。它是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的基礎上,沒有數量龐大的低成本勞動力,處于各種產業下游的我們受市場影響會非常大,以萬計數的鞋襪玩具等出口外匯才能換回一輛汽車,其中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那是觸目驚心。中美的博弈發起不在我們一邊,優勢不在我們一邊,實事求是地講我們就是被動應戰。這個時候最要緊的是摸清自己的家底,扎牢自己的籬笆,減少敵人的可攻擊點,然后就是在堅守的基礎上適時反擊。兵法有云:守大城必有野戰,守孤城坐以待斃。一味地守絕不可取,必須要提升內力,加強反擊。但是反擊的前提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謀定而后動,否則就是自尋死路。
最后是消費。有人說我國的消費是體制內群體主導的內需經濟、投資經濟,這個可能有失偏頗,但大體上還是有它的道理。以體制內人員占比5%來粗略計算,消費的基本盤還是很有保障。以我看到聽到的周邊人群為例,一方面是假日出游各個景點的爆滿、小餐館周末的一座難求,另一方面是部分縣市體制內公務員拖延發放工資的窘境,而且有越來越多來自縣鄉層面體制內人員對能否按時發放工資的擔心。我對此有兩方面的認知:一是消費的基本盤還在。雖然現在老齡化很嚴重,少子化現象也日益凸顯,但巨大的人口基數能夠保證我們的基礎消費不會太差,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經濟再怎么下行,該吃的還是要吃,而且比起住房、代步工具來,吃喝出游的那點錢絕大多數人還是承擔得起,也是屬于支出的剛需。二是消費的動力源不足。后疫情時代來自歐美的高科技打壓讓我們疲于應對,發達國家在科技方面確實占有優勢,美國的極限施壓對我們的影響那是實實在在的,再加上我們房地產泡沫和不健康的股市推波助瀾,所以各行各業都受到很大影響也就在所難免了,歸根到底還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遇到了必然會有的瓶頸,可替代性強,抗壓能力弱的問題就一下子全都暴露了出來,經濟的寒冬也就自然來臨了。
面對目前的困境,最核心的還是政府部門要轉變觀念、轉變作風,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面對困難和問題。做得不好的,首先承認,然后下決定改進;做得好的,繼續發揚,做好宣傳,不為流言所動,堅守立場。堅持戰略思維,問題導向,做好全盤的規劃,摒棄唯上的做派,更務實一些,更多從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出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口號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國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每個人都立足自己的實際,多從正面增磚添瓦,少偷偷摸摸搞一些見不得光、上不了臺面的事情,如此民眾仍有望,未來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