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報告2019;金融機構報告可疑交易時,應遵循什么原則
本報記者 樊紅敏 北京報道
消費金融信托業務再度引起市場關注。
國投泰康信托近日發布的集合信托產品月度分析報告顯示,8月份投向個人消費貸(消費金融信托)領域的集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達51.1億元,環比大增237.07%。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1月至8月,消費金融信托成立規模分別為9.26億元、17.21億元、44.65億元、30.41億元、29.46億元、32.09億元、15.16億元、51.1億元,整體上升趨勢明顯。
某資深信托行業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在2023年經濟復蘇和擴大消費的宏觀背景下,消費金融業務回暖,信托公司在轉型的壓力之下,大力拓展風險可控、發展潛力大的消費金融業務是比較好的選擇。
消費金融信托成主力
根據國投泰康信托方面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9月8日,2023年8月集合信托產品發行規模環比升溫,成立規模環比小幅下降。55家信托公司發行了2555款集合信托產品,發行規模900.21億元,發行規模環比上升6.49%,同比下降53.65%;49家信托公司發行了2368款集合信托產品,成立規模607.92億元,成立規模環比下降1.94%,同比下降56.34%。
從信托功能來看,8月,融資類信托成立規模為152.72億元,環比下降15.28%,規模占比為25.12%;投資類信托成立規模為450.23億元,環比回升2.78%,規模占比為74.06%;事務管理類成立規模4.59億元,規模占比為0.81%。
從信托資金投向領域來看,8月,集合信托產品投向各領域信托資金環比增速出現分化。投向金融領域的信托資金占比最高,規模為361.96億元,環比小幅回落,環比增速為-2.15%;投向基礎產業領域的信托資金規模186.84億元,位居第二位,環比小幅回落,環比增速為-1.83%;投向工商企業領域的信托資金規模44.05億元,環比大增47.03%;投向房地產領域的信托資金規模13.48億元,環比大降54.63%。
其中,消費金融信托屬于金融細分領域。8月份金融領域細分投向中,消費金融信托成立規模達51.1億元,占當期金融投向總規模的14.12%,規模環比大增237.07%。
從上述數據來看,在非標融資類信托產品的成立規模繼續下行的情況下,同樣是作為非標融資類業務,房地產類信托和基礎產業信托的成立規模均有明顯的下滑,但消費金融信托則逆勢大幅增長。
記者根據國投泰康信托發布的集合信托產品月度分析報告梳理發現,今年1月至8月,消費金融信托成立規模分別為9.26億元、17.21億元、44.65億元、30.41億元、29.46億元、32.09億元、15.16億元、51.1億元,整體上行趨勢明顯。
其中,除8月份消費金融業務環比大增237.07%之外,今年3月消費金融業務環比增幅也達159.44%。
對于今年以來消費金融信托的發展情況,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非標業務規模整體收縮的趨勢仍在持續,但存量業務規模可發揮空間依然較大,在傳統業務非標轉標,投資類業務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傳統業務非標規模是下降的,空出來的額度在業務轉型的當前市場環境下選擇有限,風險總體可控,存量市場和發展潛力都較大的消費金融市場就成為行業的選擇方向之一。
“消費金融業務今年以來發展態勢良好背后或有三方面原因。其一,3年疫情對社會投資的影響是深遠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影響了進出口的穩定,激活國內消費的大循環,特別是國內市場的普惠性質的需求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其二,消費金融業務具有普惠的基礎特性,國家對普惠性質的消費金融業務的正常發展持鼓勵態度;其三,通過規范行業自律發展與加強監管相結合,逐步為消費金融行業理清發展方向和標準,保護了行業的生態,提升了行業發展的潛力。”廈門信托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重合規、促轉型
公開信息顯示,信托消費金融業務最早始于外貿信托2007年開展的小微金融服務。2014年之后,布局消費金融業務的信托公司逐漸增多。
中國信托業協會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共有44家信托公司開展消費金融信托業務,并將其作為信托公司業務轉型的重點方向之一;消費金融信托業務累計規模近1.22萬億元,較2019年上升28.45%。
但2020年之后,隨著個人消費貸款政策的收緊以及信托融資類業務規模的壓降,消費金融信托業務迅猛發展的勢頭不再。信托公司逐漸開始重視這一業務的展業合規性及業務的轉型升級。
中國信托業協會相關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消費金融信托業務累計規模12155.22億元,較2019年上升28.45%;業務余額3196.41億元,較2019年下滑37.34%。業務余額的下滑主要由于被動管理類業務規模的下降。其中,主動管理類信托業務余額增長19.64%,被動管理類信托業務余額下滑51.82%。
“在經過整頓清理之后,目前集合信托領域的消費金融信托大多數是信托公司的主動管理型業務。”上述資深信托行業研究人士也向記者表示。
今年3月,監管方面向信托公司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強化信托公司互聯網合作貸款規范整改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自主管理貸款合同、自主掌握信息數據、自主發起放款指令三個方面對信托公司互聯網貸款業務進行規范,并且明確信托公司應于2023年5月31日前完成整改工作。
廈門信托認為,《通知》的出臺,一方面給了行業明確的信心,隨著整改期限的到來,也意味著整改行業將進入一個更規范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通過明確三個自主,強化了信托公司開展消費金融信托業務的統一要求,相當于設置了一定的準入標準門檻。長期來看,有利于推動信托公司逐步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提升風險識別、風險控制能力,有利于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據廈門信托方面介紹,該公司將加強主動管理能力建設,根據監管政策指引,不斷增加科技投入,通過數字化提升業務能力,構建護城河;拓展消費金融全流程業務線,提升對基礎資產的把控能力,提升資產流轉的效率,提升綜合的風險收益。
記者注意到,在監管要求壓降非標融資類業務及推進信托業務三分類改革背景下,信托公司也在促進消費金融信托業務的非標轉標及向新的業務分類方向轉型升級。
今年年初,中融信托發布的研報將消費金融在內的普惠金融業務列為信托行業今年的八大展業機遇之一。中融信托認為,信托公司今年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展業機會在于拓展消金資產非標轉標,形成全鏈條業務體系。
“近幾年,消金成為ABS(資產證券化)的重要資產,部分信托公司借機拓展業務鏈,前期參與信貸投放形成基礎資產,再非標轉標,在ABS業務中充當SPV(特殊目的的載體),進而在后期投資ABS優先及次級的全鏈條業務模式。2023年,隨著消費信貸環境的改善,信托公司在拓展非標業務的同時,應重點以非標撬動轉標業務,順應非標轉標趨勢,提升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中融信托方面在上述研報中稱。
外貿信托董事長李強曾公開表示,外貿信托在行業內最早探索消費金融業務,持續推進產品迭代、加強自主風控,公司消費金融業務正向資產服務、資產投資等方向加速拓展。
廈門信托方面也向記者表示,在信托業務三分類背景下,信托機構在各類消費金融信托業務中,應守住合規、風險底線要求,穩健展業,運用資產管理信托、資產服務信托等不同方式,為投資人、消費者提供全面、優質的金融服務。
“信托業務三分類背景下,消費金融信托業務預期大致會向兩個方向發展:一類是資產管理信托方向上的以助貸和投資消金資產為主的集合信托業務;另一類則是資產服務信托方向上的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業務。”上述資深信托行業研究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