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今國際形勢的論文,當今國際形勢分析論文
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進入了加速度的信息時代,不斷推動社會快速發展,但同時,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問題和科技安全問題。如何應對新科技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在9月28日舉行的“世界科技安全與中國對策”論壇上,來自生物、能源、農業等多個領域的多位院士、專家共論全球科技安全現狀與中國對策,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中國科協黨組原書記尚勇表示,重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推動國際格局調整的重要原因,中國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下 世界進入新變局
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新能源、生命學科、深刻升深空深地科技……眾多新興科技的發展方興未艾,每一天都在為世界帶來新的變化。尚勇表示,“2010年以后,技術革命和科學革命廣度深度的融合,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眾多領域正在發生深度變革,基礎科學面臨新的突破,這給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世界科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生物技術、低碳技術等領域科技革命也加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世界經濟有望在一系列科技變革中走出低迷狀態。”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特邀理事長、國資委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趙華林說。
科技帶來了新的全球變局,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長程津培說,在數字時代,科技已經深刻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國家要實現經濟創新與發展,就必須保障科技安全。“國外已經開展了一些有關科技安全的研究,有的是關于科技成果、科技人員、科技設施的安全,有的是強調科技供給與需求關系,還有人更關注科技安全對經濟發展、民生、國家安全的影響。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相關的概念和理念都還比較模糊。”
在全球格局中,科技競爭和科技安全問題也日益明顯,趙華林認為,“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技安全對中國來說不僅是發展的問題,更是生存的問題。”
科技振興之路 現代強國的機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動力,程津培表示,在歷史上,我國曾經是農業技術的領跑者,近代以來逐漸落后,“信息技術革命階段,中國正在奮力追趕,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指數已經從21世紀初的24名,提升到了2022年的第11位,國際論文和發明專利已經居世界第一,科技的投入僅次于美國,科技人員總數世界第一。”
科技的發展帶動著國家的發展,尚勇表示,“每一次科學技術的大發展,都會帶動強國的崛起,當前,中國恰逢新的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但同時,這也是一次挑戰,我國具有制度優勢和有效的戰略及途徑,具備雄厚的科技人才資源。近年來,創新的實力登上更高的臺階,很多領域取得驕人的成就。我們還擁有跨越發展的獨特優勢,最大世界消費市場的拉動,擁有最完整的科學技術學科門類、最完整的工業品制造門類等,發展上升勢頭依然強勁。此外,我國科技發展戰略與新一代科技革命同頻合拍。”
在具體領域的科技發展中,美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朱健康教授表示,“生物育種作為農業領域的新興技術和尖端技術,我國在相關領域取得了眾多成就,如基因編輯工具的開發,這幾年我國科研人員一直在開發自己的基因剪刀,水稻、玉米、大豆等方面的基因編輯技術整體領先,也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產品,高產水稻增產可達到20%甚至以上,通過矮化玉米通過增加種植密度,加強抗倒伏性能,增加玉米的產量等,都是非常關鍵的技術。”
科技發展面臨挑戰 科研創新的難題
科技大發展的時代,我國科技創新和發展,同樣面臨眾多挑戰和難題。尚勇表示,在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我國科技發展的路徑,也面臨著發展路徑和動力的重大轉型,“眾多領域中的卡脖子技術,是當前最大的挑戰。同時,我國基礎和前沿原創實力不強、管理體制的束縛和障礙、創新主體間協同融合不力、國際科技和人才交流不暢等,都是影響我國科技創新與發展的重大因素。”
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認為,當前我國科技安全面臨十大待解決的難題,一是高端“芯片”被卡,二是可能失去新科技革命機遇,三是原始創新不足,四是人才赤字,五是核心技術、高端科學儀器被卡,六是科技體制機制亟待改革,七是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與企業集團,八是科技經費不足與浪費嚴重并存,九是區域創新差距不斷擴大,十是國際科技合作難度越來越大。
科技安全的問題,還體現在眾多具體的科技領域中,比如能源。劉燕華認為,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能源需求還在增加,但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必須要面對眾多現實的問題,按2022年我國煤炭開采量計,中國可開采儲量僅夠用40年,油氣對外依存度非常高。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較快,但主要集中在太陽能領域,與發達國家比較,氫能、儲能和核能等仍有差距。在電能方面,中國電網傳輸體系在和平時期建設,但也要有非常時期的風險防范措施。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將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應對科技安全問題 全面發力促創新
在全球大變局的時代中,在世界科技格局進入深度調整期的時代,如何應對科技安全帶來的風險,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
深化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并不容易。尚勇認為,必須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深化新一輪科技綜合改革,優化學術和創新環境、改革重塑教育體系、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的體系結構、放大民營科技和新型科研機構。“注重研究科技安全,對確保國家安全和強國崛起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時,越是大變局下,越得走出去,在這場全球變革中強大自己。”
王宏廣建議,首先要開展科技安全的普查,找準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開展技術、人才、技術、新科技革命的四大預測,準確把握國際科技前沿方向。同時深化科技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調動科技主力,進入經濟的主戰場。此外,還需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速培養頂尖的人才、工匠。
“研究科技安全、經濟安全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科學家、經濟學家、管理人員、企業家的重視,并參與到這項研究工作中,更好地保障我國的科技安全。”劉燕華說。
以生物安全為例,生物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領域,有關專家介紹,未來提高我國的生物安全水平,“首要緊盯生物科技發展前沿,搶占制高點。其次要建立健全生物新技術風險評估機制和生物科技監管。其三要完善生物安全產業鏈,把生物安全的抓手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四建立大安全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