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市職能四個中心—北京市四個城市職能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第二批央企總部開啟離京。
01
央企總部對經濟有多重要?
央企是中央管理企業的簡稱,很多人以為央企只有國資委管理的那些企業,實際上遠遠不止。
目前,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央企有98家,是管理數量最多的一個部門。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氣,汽車、通信、飛機等類型的央企,都屬于國資委。比如兩桶油,三大通信公司,兩家電網公司,三家航空公司。
另外,財政部管理了27家金融央企,包括工行等幾家大型國有銀行,中國人壽等幾家大型保險公司,中國華融等幾家資產管理公司,還有幾家專門做投資的公司。
還有4家特別是央企,也是財政部履行出資人,它們是國鐵集團、總公司、郵政集團、北大荒農墾集團。
除此之外,還有114家隸屬于各部門,各事業單位,各團體的報社,出版社公司,比如由中宣部主管的中國出版集團,由生態環境部管理的中國生態報社,由文旅部管理的中國動漫集團。
算下來,央企數量也不少,但總部在北京以外的只有國資委管理的29家,比如中國船舶集團在上海,中國華能集團在河北雄安,中國稀土集團在江西贛州。
央企一般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所以,規模都非常大,2022年世界500強中,有47家入圍。
對于各地來說,都非常希望央企總部遷入,因為一家央企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能帶來很大的促進作用。
以今年3月大搞汽車補貼的武漢為例,央企東風集團總部設在這里,讓汽車成為了武漢第一大支柱產業。在2021年,帶動武漢汽車總產值3300億元,占GDP的18.64%。除了東風集團,武漢還有三峽集團、中國信科集團這兩家央企。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比如長春,央企一汽集團總部設在這里,對經濟的貢獻巨大。
當然,最受益的還是北京,大部分央企總部都在這里,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稅收,拉動經濟增長。
02
第二批央企總部開啟離京
前幾天召開了一個會議,會上提到一個重點內容:
扎實推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項任務落實,接續謀劃第二批啟動疏解的在京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或創新業務板塊的疏解轉移。
這意味著第二批在京央企總部即將開啟撤離,遷入到其它城市,也就是說之前已經有第一批央企將總部遷出北京。
從公開的資料顯示,這幾年有不少央企將總部遷出了北京。中國船舶集團,中國電氣裝備集團遷入上海,中國華能集團,中國中化控股遷入河北雄安,中國長江三峽集團遷入湖北武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遷入廣東深圳。
這幾家算是第一批撤離北京的央企,此外,還有新成立的央企,將總部設在了其它城市。比如,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礦產資源集團,總部都在河北雄安,中國稀土集團總部設在江西贛州。
第二批撤離的央企是哪些?目前沒有公布名單。但從之前遷移的城市來看,一般是為了貼近市場、貼近資源、貼近產業鏈上下游。
以中國稀土集團為例,之所以將總部設在江西贛州,就是為了貼近資源。江西贛州素有“稀土王國”的美譽,是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的發現地、命名地和開采工藝的發明地。中重稀土資源儲量占全國80%、占全世界60%以上,中重稀土產品供應量占全國50%以上。
如此豐富的稀土資源,將總部設在這里,可以說是非常合理,有利于企業深入了解一線情況,做出合理的發展決策。
長江三峽集團遷入湖北武漢,也是因為三峽大壩就是湖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遷入廣東深圳,是因為深圳的電子產業非常發達。
從這些案例來看,第二批撤離的央企會是哪些,將遷入哪些城市,就變得有跡可循了。
不過,最受益的將會是雄安,因為雄安新區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未來還會有大批金融機構、科研院所、事業單位疏解轉移到這里。
03
央企總部為什么要離京?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既然央企總部對一個地方的經濟這么重要,為什么要一定要搬離北京呢?對北京不是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央企總部集中在北京,有歷史原因,也和我國的體制有關。央企都屬于國資委等相關部門管理,總部設在北京,也是為了方便溝通交流。
但是,隨著央企不斷發展壯大,人數越來越多,再加上總部人員收入不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等“大城市病”。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需求。北京作為首都,除了經濟上要發展,還要考慮宜居性,考慮國際影響力。
因此,在2014年,國家就提出北京作為首都承擔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四大功能,要把非首都核心職能的產業發展盡可能地壓縮和疏解到周邊。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重點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所以,不少央企總部已經遷移到這里。
短期內來看,央企總部遷出,對北京肯定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稅收減少,優質人才流出,就業機會減少等等。不過,這種陣痛也是在預期范圍內。同時,也是為了促進北京進行產業升級,重點打造成“科創中心”。
實際上,北京已經成為了科創高地,聚集了大量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如字節跳動、百度、京東、美團、小米等等。獨角獸數量也是高居全國第一,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北京的獨角獸達到79家,數量位居世界城市第三,中國城市第一。
位于北京的字節跳動,更是以13800億元的估值,成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此外,北京還有京東科技、滴滴、京東產發、車好多等獨角獸企業。
目前,北京在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比如2022年,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8.3%,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41.3%。
就在近日,科技部等12個部門聯合發文,提出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屆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當年超過1.2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8000億元。
雖然北京失去了不少央企總部,但卻換來了更健康的發展,也是值得的。對于一座城市來說,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解決“大城市病”。這么說吧,北京正在脫胎換骨,奔向新的未來。
將遷往哪些地區?
新央企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安營扎寨”,駐京老央企加速邁出外遷腳步,那么第二批撤離的央企有哪些?
記者采訪獲悉,目前第二批名單還沒有公布,但從之前遷移的城市來看,一般是為了貼近市場、貼近資源、貼近產業鏈上下游。
而按照目前的趨勢看,雄安新區或是央企離京的最大目的地。
據悉,雄安新區成立6年來,目前累計完成投資5400多億元,總開發面積覆蓋逾120平方公里,36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2023年,雄安新區預計實施重點項目270個,總投資6641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新區投資來源為北京的注冊企業超過3000家。
從企業注冊情況來看,此前有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4月1日–2022年4月1日,雄安新區共新增4.9萬余家企業。分年看,2018年當地注冊企業達8000余家,2019年達1.2萬余家,2020年為1.1萬余家,2021年達到高峰,超過1.3萬家。
可以看出,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注定是新時代濃墨重彩的一筆,是著眼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關鍵之舉。
政務服務是城市的重要軟實力。2022年,雄安新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優化人才發展、營商環境、政務服務,進一步擦亮“雄安服務”品牌,為新區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一步。
近日,百度智能云、百度研究院商業智能實驗室聯合發布《未來之城 雄姿初顯——雄安新區2022年大數據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人才發展方面,雄安新區全面深入實施“雄才計劃”,舉行“國聘行動”專場,聚集、引進人才工作初見成效。常住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較新區建立前實現增長;企業服務方面,雄安新區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出臺一系列幫扶政策,助力傳統產業抗疫紓困,獲得輿論積極評價,全年企業數量和企業注冊資金實現穩步增長;政務服務方面,雄安新區持續深化“企業開辦2.0版”改革,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便民水平,截至2022年底,有1567項政務服務事項進駐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政務服務即辦率提升30%,網上辦理率提升至94%。
《報告》還通過百度地圖大數據分析發現,雄安新區2022年在便民工程建設方面成效顯著,交通設施類、醫療類、教育類、公園廣場類城市功能興趣點(POI)數量較2021年均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其中,交通設施類增長20%;診所、藥店增長25%和14%;中小學、幼兒園分別增長32%、18%和15%;公園類POI總量增長42%。城市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雄安新區居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實際上,央企總部遷址出京的步伐提速,可以視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向縱深推進。
需要強調的是,上海、廣州、南京、武漢、西安、成都、重慶、深圳等城市,也都是央企總部搬遷的熱門目標。
在余豐慧看來,雖然央企總部遷出對北京會造成稅收減少、優質人才流出、就業機會減少等等一定的影響,但從實踐來看,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北京產業轉型升級、解決大城市病、促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都帶來很大的積極效應。
因此,余豐慧認為,鼓勵央企總部離京,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區,可以平衡雄安新區以及其他城市未來發展。探索首都和其他超大城市優化經濟空間布局的戰略路徑,逐步形成跨行政區域、跨部門的城市群協同發展新機制,為區域內各領域的深化改革注入增量,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
(來源:財話連篇Pro、華夏時報微信公眾號。感謝原作者,僅用于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