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大真鹽包裝袋圖片;中國食鹽品牌十大排名
鹽政稽查人員向市民講解如何辨別真假碘鹽
自貢網訊(記者 張才)昨日上午,全國第23個“防治碘缺乏病日”宣傳活動在大安區廣華和大廣場舉行,針對目前市場上出現假冒“綠色生態井鹽(加碘)”的情況,鹽政稽查人員現場傳授市民如何辨別真假。
還需要集體補碘嗎?
近年來,關于“是不是(碘)補過了頭?”“還要不要集體補碘?”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甚至傳言食鹽加碘與“甲狀腺癌升高”有關——再加上恰逢《鹽業體制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剛剛出臺,全國第23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5月15日)因此顯得格外“特別”。
方案明確“加強科學補碘工作”:充分發揮食鹽生產、批發企業的保障供應作用,有效拓寬碘鹽供應渠道,確保合格碘鹽覆蓋率在90%以上,同時滿足特定人群非碘鹽消費需求。
“近年監測結果顯示,全國人權碘營養總體處于適宜水平,但部分沿海省份碘鹽覆蓋率持續下降,少數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碘鹽覆蓋率仍不達標,部分地區存在兒童碘營養不良的情況和孕婦面臨碘營養不足的風險。”近日,四川省鹽業總公司自貢分公司副經理、自貢市鹽政市場稽查處副處長何克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碘是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并且食用碘鹽是預防碘缺乏病最簡便、安全、有效的方式:“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兩三個月,因此要長期堅持食用碘鹽。”
關于“食鹽加碘與甲狀腺癌升高有關”的傳言,何克拉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食鹽加碘與甲狀腺癌升高的現象有關。
這三包都是“假鹽”您認得出來不?
市民實在無法判斷可購買該產品。
如何辨別碘鹽“真假”?
記者從自貢市鹽政市場稽查處獲悉,近期從牛佛、何市等鄉鎮查獲大量“假鹽”,其中被仿冒最多的是久大公司生產的一種“綠色生態井鹽(加碘)”業內稱之為“995精純鹽”。
“鹽還有假?”昨日上午大安區廣華和大廣場,全國第23個“防治碘缺乏病日”宣傳活動現場,不少市民對市面上有“假鹽”存在的說法感到吃驚。鹽政稽查人員拿出了三包鹽讓大家分辨,仔細端詳一番之后都覺得:“和外面賣的鹽一樣。”但真相是這三包“綠色生態井鹽(加碘)”都是最近查獲的“假鹽”。
據悉,此類“假鹽”碘含量十分不穩定:最低低于(每公斤)8毫克,最高超過50毫克,而國家標準為21毫克到39毫克之間。
鹽政稽查人員表示從外包裝上“假鹽”幾乎可以亂真,但是還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方法判斷一包鹽的真假:“按一按,看脹不脹氣——”對方解釋,正品封口處有兩個排氣孔,用手擠壓氣體可以排出;假冒則沒有,按上去會覺得“脹鼓鼓的”。
第二個明顯之處同樣是在封口,假冒產品“鋸齒狀”較為明顯,正品則因為采用較為先進的熱塑“鋸齒狀”不明顯。
第三招可以查看生產日期,假冒產品是提前就印上去的,和正品后期噴墨不同,一是摸上去很平滑沒有凹凸感;二是用手摳摳不掉,正品則可能脫落。
第四招是查看包裝袋背面封口,假冒產品有條紋,正品則光滑。
第五招說起來“有違常理”:正品由于“不含抗結劑”長時間放置后用手觸摸,會呈塊狀;假冒產品則較為松散。
“還可以通過防偽標示、印刷質量進行判斷;但較為專業,普通老百姓不容易掌握。”鹽政稽查人員表示,如果上述辦法還不能辨別真假,市民可以選擇另一種加碘鹽‘天然井鹽’。
據悉,今年年初本地市場出現假冒“綠色生態井鹽(加碘)”后,鹽業公司已經停止供應該產品,目前市場上所售也并非都是假冒產品,還有一部分為原來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