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最大的鹽場_我國南方最大的鹽場是什么
南堡鹽場位于唐山曹妃甸區南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場區南、西瀕臨渤海,東至南草集,北與老王莊接壤,西北到黑沿子鎮,占地面積270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大的海鹽生產場,是從事原鹽、鹽化和養殖綜合性生產經營的河北省省屬大型企業。
南堡鹽場的前身是古越支場,建于元太宗八年(1236 年),設有鹽場大使署,歷元、明、清3代,延續700余年,向以產量大、質量優名冠長蘆鹽區。清末開始衰落,民國三年(1914年)3月被裁撤。1943年,日本侵略者對冀東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冀東根據地普遍缺少食鹽,灤縣黨組織召集千余農民在北堡開灘20余副,所產原鹽經海上運往冀東北部山區,供應抗日根據地軍民食用。1946年,晉察冀邊區政府鹽務局(后改冀東長蘆鹽務管理局)成立后,北堡鹽灘仍歸其管理。到1948年,北堡及附近地區的鹽灘已發展到92副,面積約10萬多公畝,年產鹽約200噸。后經兩次海嘯沖擊,無力恢復,繼而再度荒廢。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堡一帶有民營小鹽灘4副,年產鹽三四千噸。1956年3月,在大窩棚、大清河新生鹽場的基礎上,抽調部分干部、工人和技術人員,組成南堡鹽場籌建指揮部。按設計年產原鹽120萬噸,揚水、制鹵、結晶、集坨四集中模式開發鹽田。一期工程于1959年投入生產,當年生產原鹽34萬噸,同時興建占地1.5萬公畝、儲鹽157.5萬噸、裝卸機械化的儲運場。1961年完成二期工程土方任務,興建東灘蒸發池面積99.6萬公畝,使原鹽生產能力由86萬噸提高到97萬噸。1962年“技術雙革”活動中,鹽場職工研制成功“漕船進灘”“牽引自動翻轉收鹽耙”“機械撩坨”“聯合收鹽機”等作業方法和先進生產工具,有效地減輕鹽工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1964年8 月1日,鹽場配套項目漢(沽)南(堡)鐵路投入運營,從而緩解了南方各省食鹽供應緊張的狀況。1966年2月,經輕工部批準,投資1165萬元在場部西南籌建化工廠,1975年通過國家驗收,其產品和設計能力為年產氯化鉀4000噸、工業溴370噸、元明粉5000噸、無水硝5000噸、原鹽4萬噸。
1978年2月,結合震后復建,國家投資2073.52萬元,企業自籌1875萬元,對鹽場進行大規模挖潛改造和擴建。1982年推行管道輸鹽設備,實施水利管道輸鹽新工藝。從1984年開始,鹽場陸續投資860萬元,興建對蝦養殖場2.86萬公畝,主要有蝦苗孵化室、精養蝦池、餌料加工廠、冷庫等一系列附屬工程及機械設備,使鹽場成為鹽、化、養綜合發展的大型企業。1984年,鹽場新增生產能力53萬噸,其中化工廠新增原鹽生產能力26萬噸,使全場原鹽年生產能力達到196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海鹽生產場。到1986年鹽場總占地面積270萬公畝,生產面積225萬公畝。
南堡鹽場在全國同行業一直保持領先位次,多次躋身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行業50家最大企業和中國行業百強企業,以及河北省工業行業綜合實力優強企業、行業十強企業、輕工系統50家最佳效益企業、特級(AAA)信用企業之列。1992年被國務院六部委評定為大型一檔企業,2002年被評為全國實施用戶滿意工程先進單位,2010年成為首批被中國鹽業協會授予AAA級信用企業的四家鹽業企業之一。其主導產品“海灣”牌工業鹽多次被評為國家質量信得過產品和省優、部優、省輕工名牌產品,深受全國各地用戶信賴。“海灣”牌工業溴產品規模居全國前列,獲河北省優質產品獎。
亞洲最大的海鹽生產場——南堡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