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米主要靠進口還是自產-中國糧食進口比例60%
在中國,最出名的進口三種大米,你知道是哪些嗎?為什么日本大米笑傲江湖?想要說清這些,還需要花費一定的腦細胞,嘗試解讀一下,有些觀點可能會出乎意料,但一定有含金量,歡迎參與討論。
中國市場上有三種進口大米,分別是日本大米、泰國茉莉香米和越南大米。這三種大米也會有不同的人群所喜歡。
1.泰國茉莉香米
泰國香米屬于秈米,有濃郁的香味,做成的米飯比較松散,是南方人普遍喜愛的高檔大米,在五星級酒店、特色餐廳、高檔消費群體家里屬于標配,普通人根本就買不到,或者是買到的都是假冒偽劣大米,就像中國大部分人吃到的五常大米都不是產之于五常這個地方一樣。
五常大米在產地的價格最低8元/斤,超市里的五常大米3.2~3.8元/斤,你覺得純粹的五常大米嗎?
真正的泰國茉莉香米產地面積非常小,它并不是一個品種就有這些優點的,也只有在這個產地,才會有這么好的品質,在泰國的品牌控制的也比較嚴格,其他地方的大米冒充品牌,價格就低得多,也不是正規渠道入境。
2.越南大米
越南大米并沒有大的品牌,在質量上也沒有競爭優勢,唯一的優點就是價格低廉。正因為這個優勢,被國內的商家所看重,每年的進口量可不低,幾乎充斥了整個大米深加工行業,比如米粉、腸粉和各類大米加工食品。
3.日本大米
日本大米的起源,中國人都說是來源于中國的南方,通過臺灣或者直接進入日本,有人說是鑒真和尚帶著水稻種子進入日本。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日本種植的大米基本上都屬于寒地水稻,全部都是粳米,東北、韓國等地的優質大米都是從日本引進過來的。東北的水稻最要是韓國人在東北的移民開始種植的,他們也只是知道,他們帶過來的水稻品種是韓國的,卻不知道韓國曾經是日本占領了許多年期間,日本人從老家帶過來的日本水稻品種。
從根源上說,秈稻和粳稻是不同源的水稻類型,二者不可能通過雜交等手段改良品種。所以說,日本的現有的水稻是從中國引進的,這站不住腳。如果說鑒真大師真的從中國帶去了水稻品種,也可能因為不適應當地種植,最終被淘汰了。
所以說,日本水稻也屬于亞洲水稻,可能也是水稻發源地之一。日本人通過培育出寒地水稻,也就世世代代延續了下來。
日本大米正因為屬于寒地水稻,種植的都是粳米,更符合北方人對于大米的需求,所以,日本的天價水稻銷售到中國以后,主要的消費群體還是北方人。
中國南北差異巨大,南方人根本吃不慣北方的粳米,而北方人打心眼不愿意吃秈米,所以才有了袁隆平的大米有幾個人吃過飯了熱門討論。
袁隆平在熱帶發現了野敗,發現了雄性不育系,后來研究出恢復系和保持系的三系配套的雜交水稻繁育技術,無愧于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但是,雜交水稻只適宜南方地區種植,北方地區只適宜粳稻種植,所以在東北地區,袁隆平青島水稻團隊也只是近年來進行了海水稻種植研究,并沒有大量的粳稻雜交技術推廣。
我們最熟悉的是美國農業模式,那就是國家大量補貼,再利用傾銷和政治標準為基礎的薅羊毛模式,美國農民的收入絕大多數來自于各種補貼,因為美國早已經將糧食作為戰略武器進行經營,可以借助糧食搞垮阿根廷等國家的農業,發展大量的轉基因大豆,也可以收割中國的大豆和油脂企業,最終讓中國這個大豆凈出口國不得不每年進口大量的大豆,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日本的農業模式是依靠另外一個互助組織,國家并沒有給大量的補貼,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精美加工、外包裝和營銷策略,讓日本大米成為一個高端消費的品牌,全世界獨此一家,將產生定價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這就是日本天價大米的由來。
日本國的農民數量也只占到總人口的2%左右,沒有國家補貼怎么辦?日本農民的收入不會低于城市人的經濟收入,也只有提高大米價格了。
為了讓日本大米價格穩步提升,從上一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日本就將進口大米征收天價稅收,以保證國內消費的價格保持天價(2018年已經取消進口稅收)。日本進口大米的最高關稅達到778%,最低也有280%,日本國內的大米價格才會有了別人搞不懂的價格。
日本大米的價格保持這么高,國內消費的大米基本上都是國內大米了。但是,日本農民也是逐利性較強的,有些人也想著發展更多的水稻,但是也因為以下原因而被停止。
首先,日本國內的糧食面積本來就不多,不可能生產出更多的大米,日本國內的農民工資很高,根本請不起別人種植水稻,加上政府出臺了限制水稻面積的法令,只允許可以生產優質水稻的地區生產水稻,其他地區也只有發展觀光性農業,種植紅富士蘋果等性價比更高的產業。
日本人講究產品質量,精品意識已經融進了每一個行業,大米產業也不例外。日本最出名的就是“越光”大米,外觀顆粒飽滿,晶瑩剔透、光澤誘人、香味濃郁,支鏈淀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含水量正處于黃金區間,想不好吃也太難了。
在此基礎上,日本培育了多個不同地區的優質大米品種,在處心積慮的營銷措施配合下,價格一浪高過一浪,而且一價難求,成為中外游客帶回家的必不可少的日本特產。
日本追求的是優質,并沒有人刻意追求產量,這是中國科學家所沒有理解的實質。有一個中國農業專家專門到日本考察,但從來沒有得到畝產量的數據也打聽不出來,在他即將離去的時候,日本專家給了他一句話:“我們一畝地的產值超過中國40畝高產水稻,何必要知道這些呢?”這就是日本農業的精髓。
實際上,日本大米畝產量大約每10英畝531公斤,而種英畝相當于6畝地,在中國看來,產量也太不入眼了吧,這就是中國農業和日本農業的差別。
中國自從有了雜交稻,每年都有大量的大米庫存,至今還有1億噸的陳稻谷庫存。為什么要進口日本大米呢?
自從中國加入WTO,每年就必須從國外進口一定數額的農產品,其中就包括日本大米,這些大米的關稅很低,基本上和從日本本土的價格差不多,面對如此優質的日本大米,高消費群體的禁不住誘惑的。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40多年,誕生了數以萬計的億萬富翁,他們對于五常大米、泰國茉莉香米和日本大米有著旺盛的需求,正因為這些需求,才導致了有一批人專門做日本大米的進出口貿易,打通了日本大米進入中國的渠道。
如果你吃過真正的五常大米,你就會對市場上的其他大米產生距離,如果你吃過真正的日本優質大米,五常大米也不過是家常便飯,日本大米才是逢年過節的標配,這就是差別。
有些人認為,五常大米就是日本大米,并不完全正確,日本的水稻品種有很多,五常大米的品牌就是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