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遺存的遺址,稻谷遺存是哪個遺址
文|王新春
上山遺址位于浙江省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浦陽江上游一座名叫“上山”的小山丘上。它是中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代表了該地域更新、更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被命名為“上山文化”。
1978年初,渠南村村民磚窯取土時,發現了一些破損陶片和石塊,隨即上報浦江縣博物館,隨后該地立為塘山背遺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至2006年,浙江省考古隊在塘山背及周邊地區進行發掘,發現18處居住址、墓葬環壕等遺址構成的聚落群,獲得大口盆等陶器、石球與石磨盤等石器之類的遺物。經碳14測年,上山遺址的時間上限為距今10000年左右,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
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的馴化問題一直在國際學術界有很大爭議。有說水稻源自印度,也有說來自中國。即便是來自中國的說法,也分華南起源和長江中下游起源說。20世紀70年代,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遺址發現了極為豐富的稻谷、米粒、稻稈等遺存,證明在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居民已經掌握了水稻的栽培技術,并且以稻米作為主要的糧食,為水稻種植中國起源說提供了堅實的證據。
2003年6月,考古人員在上山遺址的一塊夾炭陶片中找到稻殼,經檢測為栽培稻,隨后又在遺址中找到了稻米遺存。經過對遺物的細致整理,發現上山遺址的夾炭陶片普遍存在稻殼、稻葉遺存,出土的石磨盤和磨棒很可能就是稻谷的脫殼工具。這一發現更新了我們對水稻起源的認識,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水稻的歷史提前了2000多年,進一步證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化和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為農業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上山遺址還發現有三列可能為木柱腐爛后留下來的柱洞遺跡,呈西北—東南方向排列,均為直壁、圜底,柱洞直徑27—50厘米,深70—90厘米,這一布局與河姆渡遺址的干欄式建筑有相似之處。這表明上山遺址的古代居民已經開始居住于木結構建筑,而同時期其他地域的居民則還處在利用天然洞穴居住的階段。這些發現可證明上山文化是“迄今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是中國最早的初級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