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gdp排名500強(全國 縣 gdp 排名)
近期各權威研究中心,均發布了我國縣域地區的綜合競爭力百強榜單和投資競爭力百強榜單。這兩個榜單是每年我們觀察全國縣域經濟的重要依據之一。
分析百強縣的經濟數據,研究經濟強縣的發展路徑和商業模式,對于其他縣域的經濟發展道路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百強榜單,誰主沉浮?
筆者研究發現,百強縣的標準一般為GDP≥5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各研究中心判定百強因素略有不同,大致有以下幾個要素: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等多個層面。
根據11月29日,稷夏智庫發布的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區)等榜單,數據顯示,GDP超千億縣(市)增至42個,分布11省份。全國綜合競爭力前10強縣(市)分別是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晉江市、義烏市、宜興市、太倉市、慈溪市和諸暨市。
其中昆山市連續18年領跑百強縣,2021年昆山市GDP總量達4748億元,在地級行政區排名中,超過鄂爾多斯市,能排名第53位。江陰是我國制造第一縣,2021年江陰市GDP總量達4580億元,排名百強榜第二。昆山市和江陰市還是全國唯二GDP超過4000億元的縣(市)。
從各百強縣(市)的所在省份分析,在榜單中,江蘇、浙江、山東、這三個省在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榜單中,數目達61席。
百強縣綜合競爭力榜單
來源:稷夏智庫
具體分析百強榜單,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江蘇和浙江兩省百強縣最多,均為24席。其次是山東省,該省百強縣(市)的數目為13席,較去年相比增加一席。然后是福建,百強縣(市)數目有8席。
而湖北和河南均有5席,其中湖北比去年增加了4個縣(市)。安徽、湖南、河北數目不變,分別各有4席、4席和3席。
陜西、內蒙古和遼寧都各有2席,數目也都與上年持平。貴州百強縣(市)比上年減少1席,與四川、江西各有1席,廣東百強縣(市)數目也增至1席。
總體來看,2021年各縣域經濟增速明顯回升,東部地區縣(市)仍然動力強勁,從疫情沖擊中恢復的中部地區縣(市)增速大幅回升。從地區來看,百強縣區域很不平衡,東部地區占約接近三分之一。
2021年,400樣本縣(市)地區生產總值之和為23.74萬億元,實際同比增長8.42%,比上年回升5.61個百分點,但由于大中城市服務業更大幅度回升,縣域經濟回升幅度略小于全國水平。
除了百強縣綜合競爭力榜單,由賽迪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中國縣域投資競爭力百強研究報告》同樣值得關注,筆者認為地域的投資競爭力,側面反映了該區域未來發展的潛力和營商環境等等。
百強縣投資競爭力榜單
來源:賽迪顧問
賽迪發布的2022年投資競爭力百強縣中,東部地區占68席,中部地區占21席,西部地區占6席,東北地區占5席。
和綜合競爭力榜單一樣,東部地區在位次排名中1-10位中占據9席,具有明顯優勢。另外,東北地區相較于2021年增加2個席位,分別是吉林省延吉市和和遼寧省海城市,分列第92位和97位,相對來說東北地區的投資競爭力在不斷提升。
根據賽迪發布的百強縣投資競爭力報告顯示,“十四五”時期,各縣(市)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重點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縣域重要投資方向。
2021年,各省(區、市)重大重點項目庫中均有大量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戶縣域。其中,江蘇省2021年落戶縣域的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超過20項。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縣域新投向。
百強縣代表著中國縣域經濟的最強實力,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百強縣區域分化明顯,其中江蘇、浙江、山東和福建四個省的百強縣個數共有75個,2021年GDP總量占所有百強縣的80.72%。
即使同為“百強縣”,縣域經濟財政實力可能也存在不小的差距。結合近幾年的數據來看,百強縣中后部縣級市變動幅度較大,前部集中化程度高。百強縣更替主要位于榜單中后部,2022年百強縣中,8%的新上榜縣級市排名均位于70%縣級市后。
百強縣的發展模式各不相同,但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根據《2022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報告,當前“千億縣”形成了六大典型發展模式。
一是以昆山市、江陰市、慈溪市、義烏市等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創新驅動主導模式。
二是以晉江市等為代表的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產業集群驅動主導模式,其主要以體育用品、紡織品、鞋類、服裝等為主要發展產業。
三是以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為代表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融合驅動主導模式。
四是以龍口市、膠州市為代表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傳統產業升級驅動主導模式。
五是以神木市、準格爾旗為代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資源驅動主導模式。六是以仁懷市為代表的核心企業驅動主導模式。
尾聲
縣域連接都市和農村市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戰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支撐力量。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縣域經濟是未來發展國家的活力和潛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