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副中心規劃詳解;雄安新區首都副中心
通州區融媒體中心 | 作者 陳施君
金融企業超360家 城市能級不斷躍升
城市副中心將打造首都高端金融要素重要承載地
城市副中心已承接三輪共308項市級賦權,累計落戶央企二三級總部37家,金融企業超360家,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市第一梯隊,36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區域通辦……在2023新區匯——城市新區發展與傳播論壇上,區委書記孟景偉以“千年之城開新篇 生機勃發副中心”為題作主旨發言,介紹了城市副中心近年來的發展成就。
副中心金融業蓬勃發展。常鳴/攝
企業滿意度全市第一
孟景偉說,近年來,副中心探索推動重點改革任務先行先試、引領示范,全面深化“副中心的事副中心辦”體制優勢,先后承接三輪共308項市級賦權,打通了項目落地的一系列關鍵環節,行政辦事效率不斷提升。以“放管服”改革為驅動,“一會三函”審批制度、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取得新成效,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市第一梯隊,企業滿意度居全市第一。
在高精尖產業結構的構建上,城市副中心圍繞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科技創新“3+1”主導功能,吸納和集聚了一大批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累計落戶央企二三級總部37家,全區金融企業已超360家,招商信諾、北銀理財等一批優質金融機構接連落地,金融業增加值和區級稅收占比均超過10%。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環球主題公園每年吸引游客超千萬人次,溢出效應不斷擴大。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歷史性旅游通航,大運河5A級景區創建加速“沖刺”。科技創新動能更加強勁,去年以來市級“專精特新”和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均呈現倍增態勢,一大批網絡安全、元宇宙等領域的優質企業相繼落戶。
資料圖片
孟景偉介紹,聚焦提升城市能級,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億元投資規模,三大功能區建設日進日新,東六環入地改造、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M101線、通州堰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聚焦深化數字賦能,發布實施智慧城市規劃,瞄準“數字+治理”“數字+生活”等六大目標,全面啟動28項標桿示范項目。全區累計建成5G基站2609個,基本實現5G網絡室外連續覆蓋。加速落地應用場景項目,智慧再生水調度、智慧物聯融合一體化平臺等項目建設完成。構建完善城市大腦數字底座,整合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經濟產業等各類數字資源。建成數字農業信息系統,實現全區基本農田數據上圖入庫,覆蓋農業企業等發展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數字動能。
平谷線、廠通路、潮白河大橋等
加快建設
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城市副中心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PM2.5累計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水生態環境大幅改善,全區森林覆蓋率接近35%,榮獲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深入推進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和林業碳匯試點城市;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北京綠色交易所正式入駐,一批綠色金融首創性業務順利落地。
高福祉民生建設是千年之城的應有之義。孟景偉介紹,近年來,城市副中心加快完善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網絡,對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的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2017年以來,累計建設籌集各類政策性住房近7萬套,逐步實現“職住平衡”。優質教育資源全面集聚,北京學校、人大附中、首師大附中等多所市級名校入駐,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等知名高校加快建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友誼醫院、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全面建成,安貞醫院、首兒所、市疾控中心等項目有序建設。文體發展邁出新步伐,城市綠心三大文化設施——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基本完工。
聚焦輻射帶動作用,城市副中心深入推進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京唐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平谷線、廠通路、潮白河大橋等交通設施加快建設,兩地百姓出行更加便利。密切產業發展協同協作,持續開展項目推介洽談會等聯合招商,加強園區合作共建,實現產業承載空間協同發展。做好生態環境聯控聯治,共同推動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綠帶建設,交界地區生態規劃得到深度銜接。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統籌推進醫療、教育、養老等功能向北三縣拓展布局,36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區域通辦,一體化發展紅利充分釋放。
加快形成“服務業產業+自貿區園區”
雙輪驅動
未來的城市副中心有多吸引人?孟景偉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發展圖景。他說,未來的副中心動能無限,是一座創新創造的新高地。將廣泛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推動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應用示范項目落地,為新技術、新模式提供廣闊應用空間和發展平臺。將圍繞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制造、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現代種業六大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走深走實,努力成為服務北京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
資本匯聚的新磁極
未來的副中心活力無限,是一處資本匯聚的新磁極。將落實好國務院賦予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兩大定位,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政策舉措,加快構建以財富管理為載體、以金融科技為驅動、以綠色金融為重點方向的特色金融發展格局,匯聚更多優質金融機構,把副中心建設成為首都高端金融要素重要承載地。
對外開放的新平臺
未來的副中心潛力無限,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新平臺。將推動副中心成為市場開放包容、要素自由流動、國際交往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心重要開放窗口,加快形成“服務業產業+自貿區園區”的雙輪驅動創新開放格局。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以貿易便利、投資便利為重點的開放政策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新高地。
成就事業的新沃土
未來的副中心前景無限,是一方成就事業的新沃土。將持續打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化完善企業服務包、企業管家制度和“通八條”政策體系,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不斷優化涉企服務,降低市場主體辦事成本,營造服務便捷高效、市場開放包容、競爭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持續擦亮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
照片除資料圖片外,均由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白繼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