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么時候有稻谷的;中國什么時候有稻米的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鄭學富
今年秋分日是第6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此節日的設立是為了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并能極大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秋分日為何能成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呢?
秋分是碩果累累的時節。秋分時節,秋高氣爽,稻谷飄香,蟹肥菊黃,呈現出一片豐收景象。當代詩人左河水有《秋分》詩云:“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銀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萬里香。”此時,水稻、谷子、玉米、棉花、芝麻等秋收作物都已成熟,要及時搶收、晾曬、入倉,免遭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農諺說:“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唐代詩人杜甫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詩句;宋代詞人辛棄疾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詠唱。
秋分不僅是收獲的季節,還是播種豐收和希望的時節。在我國北方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適時播種冬小麥可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豐產豐收打下基礎。農諺說“適時種麥年年收,過早過遲有閃失”“秋分見麥苗,寒露麥針倒”“秋分麥粒圓溜溜,寒露麥粒一道溝”。宋代詩人陸游有一首《種麥》詩:“墾地播宿麥,飯牛臨野池。未能貪佛日,正恐失農時。矻矻鋤耰力,勤勤祝史辭。嘉平得三白,吾飽豈無期?”宋朝的姜特立也有一首《觀種麥》:“麥隴收寒煙,曉鋤穿日影。什伍每為朋,坎種分畦町。廩氣該四時,收成近炎景。灌溉須春前,明年足湯餅。”
秋分日慶豐收,可兼顧南北方的氣候和各民族人文風俗。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氣候、自然條件差異較大,但是秋分之際多數地區正值收獲時節,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且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間,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嶺”,可謂“平分秋色”。秋分日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白天,風和日麗,云卷云舒;夜晚,皓月當空,露重風涼。此后,氣溫逐日下降,秋分前是樹木蔥蘢、枝繁葉茂,秋分后則是風聲蕭瑟、落葉繽紛。秋分日正是南北方慶豐收的合適時間。另外,還可兼顧多個民族的人文風俗。中國十幾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并且大多在下半年。如畬族的豐收節在農歷八月十五,藏族的望果節也在秋分前后谷物成熟時舉行。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和睦團結、和諧發展。
秋分前后(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的秋社是古人每年祭祀土地神、祈禱豐收的日子。我國民間有“春祈秋報”的說法,即在春秋兩季祭祀土神,祈禱風調雨順,報答神功,表達感恩之情。民間還有按照秋分日和秋社日所處的前后,來預測年景豐歉的習俗,如有農諺說:“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斗米換斗豆。”還有農諺說:“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錦墩。”秋社之時,正是秋收之后,一年的辛勤勞動,已換來碩果累累的回報,豐收后的喜悅表現在人們的笑臉上,流淌在人們的心田里,所以,秋社的祭祀面比春社還要盛大。各家都要拿出最豐盛的土產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進了人們的進取之心。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秋社》記載:“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
民間有秋分“獻新”習俗。農家收獲新稻谷,打好新米,選擇吉日,初次做出新米飯,都要焚香擺酒,先祭獻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全家人才能食用。富裕人家還要宰羊,祭獻在祖靈之前,以不忘初心,珍視來之不易的米谷,報答上蒼風調雨順的恩德和祖先的保佑,祈求來年還是一個豐收年。
(作者為山東省棗莊市文史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