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水稻的最早起源地、人工栽培水稻最早出現在哪個地區
按湖南玉蟾巖考古判斷,我們的祖先早在一兩萬年就已經開始馴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水稻生產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為什么文明發祥是以水稻農耕文明為代表而不是別的什么文明?水稻的栽培實際要比五谷的其它如——麥、黍、粟等條件更高、技術層面也更高……這個問題確實值得研究。
第一、考古說明了最早的文明是水稻文明。因為考古發現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就是人工栽培水稻的農耕遺址。就目前來說,全世界最早上萬年的農耕文明遺址,都集中發現于長江中下游。從最早人工栽培稻、最早陶器的燒制、最早人類編制物印痕發現的湖南玉蟾巖到沿江向東而下的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再到浙江的上山,突顯最早農耕文明沿長江傳播的特點;再考慮到距離玉蟾巖直線距離近至200公里的廣東牛欄洞,充分顯示了人類最早文明在長江中下游肇始發端。這里要補充說明下江蘇溧水神仙洞。江蘇溧水神仙洞位于江蘇溧水縣白馬鄉回峰山中段西北坡,1977年被發現,遺址時代距今約1.1萬年,該遺址同樣與其它上萬年遺址一樣有上萬年陶片的出土,按理,發現上萬年人工栽培稻是可能的;然當挖掘時,才發現神仙洞主洞已經不復存在,原來神仙洞呈北東—南西向延伸, 由于石炭系石灰巖為優良之水泥原料, 故該地方之縣、鄉均在該地設有采石場和水泥廠,縣回峰山采石場在采石過程中已將神仙洞炸毀, 洞的大部分已采光, 僅留有西南的一個支洞及東北不完整的洞壁 (鞠魁祥,“江蘇溧水神仙洞的發掘和研究——中華文明史應追溯到萬年前”,《火山地質與礦產》,2001年,第22卷,第3號,P220)。這不能不說是極大遺憾。
其實,玉蟾巖成為目前考古所發現的中華并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發源地當是因緣實果。先來看遺址年代的考證。1993年、1995年、2004年等三次考古發掘玉蟾巖遺址。1993年出土的陶片大致也可復原成釜形器,形態類同,個體略小。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對1993年玉蟾巖出土的陶片進行質譜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測定,確定了四個數據。其中用陶片上的腐殖酸測定年代距今12320+-120年;用陶片基質測定年代距今14810+-230年;用同位層的木炭測定年代距今14490+-230年。這是當時世界發現燒制最早的陶片。1995年出土陶片可復原成一件釜形器。陶釜為侈口,圓唇,斜腹壁,尖圜底。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巖發現了更原始的陶片。為了更精確地測定這些陶器碎片的年代,而且不破壞玉蟾巖的大自然生態環境和小自然生態環境,考古工作人員對陶器碎片出土的周邊地層進行了詳細的碳年代測定分析。研究人員從周邊地層中提取了100多個骨碎片和木炭沉積物標本,對其中29個樣本進行放射性碳測年,從而獲取了有關周邊不同地層的年代脈絡。將陶片與發掘出土地層相對比之后,研究人員初步確定陶器碎片的年代距今1.8萬年。2009年6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了有關玉蟾巖陶片斷代的文章,指出玉蟾巖出土的陶片大約距今1.4~2.1萬年,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發現的陶片都要早好幾千年,也標志著玉蟾巖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發明了陶器。
1993年,考古隊員在漂洗玉蟾巖遺址近底部的文化層土樣中發現二枚稻殼,顏色呈黑色。1995年,在層位稍上的文化膠結堆積的層面中發現了二枚稻殼,顏色呈灰黃色。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發現了五枚炭化的稻谷。三次出土的或炭化程度不一,或顏色各異,是因為標本所處的環境不同。玉蟾巖出土的稻谷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的特殊稻種,體現了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玉蟾巖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約1.4萬年~1.8萬年,這是目前所發現的人類最早的栽培水稻實物標本,加上出土了鋤型器,互證了原始農業的產生。時任湖南省考古所所長、玉蟾巖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的袁家榮先生在研究論文中介紹,1萬多年以前,玉蟾巖正處在亞熱帶的濕潤氣候下,這里既有茂盛的森林,又有開闊的林間草地和灌木竹林,還有相當寬闊的湖泊水域,從而既保證了經濟的規模,又豐富了采集經濟的基礎,并拓展了水生動物的捕撈經濟。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開闊的湖泊淺沼環境為水稻植物的利用、馴化提供了必須的前提條件。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鳥獸龍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腥臊惡臭而傷腸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莊子·盜跖》則曰:“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從有巢氏“構木為巢”,到燧人氏“鉆燧取火”,到神農氏“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中國“上古”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玉蟾巖出土的哺乳動物殘骸種類多達28種,鳥禽類動物的遺骸種類有27種,且數量巨大;其中與水泊環境相關的水棲種類達18種,如鷺、雁、天鵝、鴨、鶴、鴛鴦等。如此豐富的水棲鳥類成為玉蟾巖人的食物,為玉蟾巖人能最先馴化、培植出人工栽培水稻做了智力方面的注腳。此外,40多種植物果核、5種魚類、33種螺蚌類……說明玉蟾巖人之食物選擇何等豐富與廣泛,也就是所說的“廣譜食物革命”,先人們過著魚獵、采集、原始農作的生活,率先向著跨入中華并人類文明的門檻沖刺……
第二、與古糯民(漢)即古漢民種植水稻的傳說相吻合。糯民創造的水稻農耕文明已有2萬年左右的歷史了,這一稻作文明東向長江下游并延伸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南向東南亞和中南印度半島發展,形成后來世界主要的稻作農業區;這一稻作文明向中原向北發展發展因地制宜形成以旱作為主宜稻則稻的農耕模式。隨著中華先祖的擴散到西亞,將農耕文明帶到了中亞、西亞。為了克服原始糯味雖美但產量低,難脫粒的弱點,糯漢民經過長期努力,又找到了一種產量較高,容易脫粒的稻種作為主糧。傳說這一稻種原是神雁口銜著它從天上飛過時,因叫了一聲Gang(缸),不小心把仙稻從口中掉下來的,糯民便以神雁的叫聲命名它為“Gang”(缸,粳的上古音),脫粒后叫“缸米”(Gang ming)。“民”是“米”的古變音,南方現在許多地方方言“米”發音為ming,把自己又稱之為Gang民了。《管子》有神農炎帝“教耕于淇水之陽”,湖南祁陽即祁(淇)水之陽;湖南嘉禾縣則是天降嘉禾——“缸”,神農拾得,以植于田的地方;湖南耒陽就是神農制造耜耒的地方。湘南地名多與神農炎帝有關,皆因糯民發源地之故。后來由于語言的變化,Gang讀作了Jing(粳的今音),又把自己稱之為Jing民了。這就產生了長江、珠江流域同源民族而因讀音不同形成Nuo(漢譯雒民、倭民、駱越)、Gang(漢譯共人、贛人)、Jing(漢譯荊蠻、黔民、京民)三個稻作民族的歷史根源,又在這一基礎上產生后來眾多民族。今天廣布于中華大地尤其是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和東南亞,在中國擁有壯、侗、土、苗、瑤、水、傣、黎、彝、滿、蒙、阿昌、怒、鄂溫克、京、基諾、德昂、保安、門巴、鄂倫春、獨龍、赫哲、拉祜、東鄉、佤、布依、毛南、仫佬、珞巴等龐大的族群,在國外有越南、泰、老撾、撣、石家、土、儂、岱、黑泰、白泰、坎梯、阿含、拉哈等龐大的族群(參考《林河自選集》上卷P11~13,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
溯本求源,糯民就是古漢民,即漢族就是糯漢民。糯漢民語言(糯語)發展為雅言即漢語外還有另一重要分支黔臺語(黔為粳的音譯),包括侗臺語、壯侗語、侗傣語、藏緬語、印支語等等。中國的漢語、藏語、苗瑤語、朝鮮語,國外的日本浯、南業語、印度語等,凡是受過中國水稻農耕文化影響的世界各民族,幾乎都與中國黔臺語族的語言有著親緣關系。黔臺語稱土地為La、水為Lan,村莊為Dong(峒),水田為Nuo,糯稻為Nuo,粳稻為Gang(缸)、Jing(京)、Li(黎),頭部為糯Kao(腦殼),吃飯為Jan-Jang(撿粳),雁為Gang,船為Nuo,祖母神為Sba(讀薩,黔臺語中沒有男神的位置)……這些語根,在許多國外特別是有稻作文化的民族中找到。東南亞是古糯民的主要發展之地,留下的語音痕跡難已磨滅,一些國家的古名族名就由糯語變相而來。如孟加拉(糯)、伊朗(糯),扶羅(柬埔寨)民族就是“高綿”(缸民)族,"老撾"就是"老糯"("老"就是"Ie",是糯民對土地的稱謂,老撾就是種糯稻的土壤)。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古為訶羅國、馬來半島南古為羅越國、泰國南部古稱羅迦戌國、泰國的另一部分古為羅缽底國、緬甸西部的阿拉干古為訶利難羅國、巴基斯坦的部分古為犍陀羅國、阿富汗的一部分為縛葛羅國等等。朝鮮古為“高麗”(粳糯),稱國土為Lala、村莊為Dong(峒)、水田為Nuo、糯稻為Nuo、頭部為Kao。越南人稱Jang人(京人),稱土地為Ie、水為Nuo、水田為You、糯稻為Nuo、吃飯為Yan-Jang(燕粳)。日本古稱“倭”(糯),稱禾為Kau、稻為糯(上古音)、雁為Gang、船為Fnuo,民族古稱倭(糯)或大和(禾)。古印度深受黔臺語的影響,印音即Jing(粳)。在印度語中,稻的常用語有dhan(德罕,如今天在貴州、湘西土家苗寨中叫“德罕”的村子還不少。)、shali(薩黎)、sal(薩)、tandula(撣都糯)、ahshi(啊黎胥)等。印度的河流就有勒巴達、亞瑪拿,哥格拿等。地名有咪洛特、蘇洛特、安巴拿、巴特拿等。印度稱太陽神為咪陀洛、神鳥為迦婁洛。埃及稱太陽神與神鷹為“奈”。(同上)
第三、與中華古史古籍所載相吻合。《易·系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今湖南道縣玉蟾巖農耕文明遺址向東北不遠正是神龍“斫木為耜,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耒陽”(市)。向西南不遠有《拾遺記》所載“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的“嘉禾”(縣)。湖南郴州《桂陽州志》引《衡湘稽古錄》說:“《管子》曰:神農種谷于淇田之陽……九洲之人,乃知谷食。”又云:“天降嘉谷,神農拾之,教耕于騎田嶺之北,其地曰禾倉,后以置縣。”今日之嘉禾縣城,古名禾倉堡,即是紀念神農拾嘉谷教耕之事。神糯拾得嘉谷,又思播耕之法,在郴州汝城耒山發明耒耜。耒為柄,耜為鏟。西晉譙周《古史考》說“神農作耜”、“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衡湘稽古錄》載:“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耒山在郴州汝城縣城南五里,即因神農帝在此發明耒耜而得名。湘江上游的耒水因發源于此而得名,耒陽又因城臨耒水之陽而得名。《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和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氏族先后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引領人類步入文明階段。距今8000年左右的湖南懷化高廟遺址的陶器上所發現的“乾坤卦象圖”、“星象圖”,遺址地層出土的大量水陸生動物骨骸,其中部分豬牙床經鑒定已屬被馴養的家豬,有的陶罐上還繪制有“火焙魚”形象,無不印證了《易?系辭傳》說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準確無誤。
第四、被文明傳播的歷史(考古)所驗證。事實表明,從古至今,只要灌溉條件主要是水源容許的地方,必有水稻的種植,北方也不例外。從整體古氣象學來研究,上萬年前的大理冰期后,世紀洪水來臨,直到距今幾千年,黃河及以北雨量相對今天充沛。在五六千年前,不光是長江、就是黃河流域也到處分布著湖泊沼澤,那是鱷魚(古籍也作鼉tuo、或鱓或鱷)的理想生境。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都種水稻,包括東北、日本、朝鮮半島;西北也一樣,更不要說東南亞、印度了。
總之,中華長江水稻農耕文明向周邊擴散是適應當地氣候宜種則種或稻粟等雜種或旱種的靈活方式。隨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不斷發掘,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原始稻作遺址也日益增多。如1970 年代只有 30 余處,到1980 年代便增至 70 余處,至 1990 年代中,已超過 80 處,再到二十一世紀初,長江中下游稻作遺址已達123處,占全國稻作遺址156 處的70%。各地稻作遺址的年代距今4000--10000 年,時間跨度約 6000 年。其中4000至7000年的最多,共116處。(游修齡,《中國稻作史》第一章,第三節表1-2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稻遺存,pp.18-21,又,裴安平,質疑韓國小魯里(古稻)表2。中國文物報,2002,3,15,第7版)從古氣象看,距今萬年到六七年前,隨著大理冰期的結束,中國全新世自然環境條件的特點是在距今 8500~3000 年間出現一個大暖期(Mega thermal),延續達 5500 年,占全新世一半稍多的時間。(施雅風、孔昭震、王蘇民等九人:中國全新世大暖期的氣候波動與重要時期《中國科學》 1992,12期)這也很好解釋了從長江流域傳播進入中原進入黃河流域的水稻農耕文明眾多。20世紀20年代,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出土的紅燒土中發現了稻谷印痕。近幾十年的考古工作,也發現了大量水稻的痕跡,如洛陽高崖遺址中發現稻粒印痕,洛陽王灣遺址發現稻粒的印痕,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稻葉、稻稈和稻粒的印痕。鄭州大河村以及陜西華縣泉護村等仰韶文化遺址中也都發現有稻谷遺存。陜西扶風案板遺址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中發現了稻谷灰土。另外半坡房子F38的一件小陶罐內甚至盛有芥菜和白菜籽,臨汝大張仰韶文化遺址也發現有芥菜籽。這顯然是為了種植這種蔬菜準備的種子。大禹時期就已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意思就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里,還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第五、水稻在古人心目中神圣的地位。粳糯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仙草,能“食者老而不死”。《拾遺記》所載丹雀銜九穗禾墜地,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漢學堂叢書》輯《遁甲開山圖》云:“沙土之浦,云陽之墟,可以長生,可以隱居。沙土即長沙也。”這怎么解釋呢?是說長沙是粳糯之鄉,云陽山在今湖南炎陵縣古為長沙之尾;人們隱居云陽吃著粳糯所以成了長生不老的仙人。《蜀中名勝記》卷七引《方輿勝覽》云:“稠粳之山在新津南八里,有草名稠粳,服之長生不老……軒轅帝于此得仙。”意思就是四川新津南八里地方的稠粳山有一種草叫“稠粳”,人吃了就長生不老……軒轅黃帝就是在這里吃仙草后得道升天的。所以從長江流域走來的古糯漢即古漢民無論擴散到天南地北,只要條件容許,種植仙稻是頭等大事,除非條件不許可。從考古看,距今8000年左右,我國長江中下游的糯(漢)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并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種植推廣……傳往南亞、東南亞、東亞……公元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后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后,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黑龍江省是中國產糧大省,以生產優質大米著稱。細想一下我們會覺得很奇怪,黑龍江省屬于中國的最北邊了,每年冬季寒冷且漫長,這里為什么都能種植水稻呢?另一方面,在中國熱量條件更好的華北地區,卻幾乎沒有水稻種植,只能種一些玉米,小麥和其他經濟作物,為什么華北地區不能種植水稻呢?在氣候條件上,東北和華北都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按理說華北地區也能種植水稻的,具體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說白了,最關鍵的條件還是水。在華北地區,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沒有水稻的,尤其在一些靠近河網的地區,比如天津,山東的濟寧,臨沂等地,我們也能發現一些小片種植的水稻,但是基本都是種出來自己家吃的,很難形成規模。從大范圍上看,華北地區在夏季以干旱為主,雖然也有降水,但田里存不住水,所以更適合旱田作物。到了東北,水資源條件就太豐富了。東北冬季嚴寒,土壤儲存了大量的水分,水網密布,受大興安嶺的影響,東北的夏季雨水也會更多,東北地勢平坦,有大片平原,也就在河流沿岸形成了著名的水稻產區。另外就是經濟因素了。無論是東北還是華北,受氣候條件影響,水稻只能一年種植一季。在東北,地廣人稀,大片土地種植一季水稻綽綽有余,而到了華北就不同了,華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如果用來種植一年一季的水稻,肯定就不夠吃了。所以在華北,從來都是水田改旱田,沒有旱田改水田的,近年來隨著華北水資源的恢復,種植水稻的面積才有所增加。
中國每個朝代都有一些關于稻米的文獻記載:先秦,《詩經》有言:“泂酌彼行潦,挹(yì)彼注茲,可以餴(fēn)饎(xī)”先秦時期,“蒸飯”是一件上檔次的事情。《詩經》描述的,正是先秦時候人們蒸飯的過程,意為:從遠處取來活水,那兒舀,這兒倒,就可以蒸出美味的米飯。詩中的“餴”,就是一種蒸飯之道,蒸好后米粒脹大,粒粒分明,不粘連。秦漢,《釋名·釋飲食》有言:“飯而曝干之也”。秦漢時期的飯,是用麥、粟、黍、稻等制作,亦稱“糒”或“糗”,多為一般平民之食。當時的烹飪仍然是重在菜肴的烹制,主食較為簡單些,而當時流行的干飯,是把蒸熟后的米飯曬成干飯后,放進陶罐,吃的時候再放湯水,方便攜帶,隨吃隨取。魏晉,《齊民要術·飧(sūn)飯》有言:“治早稻赤米令飯白法”。魏晉時期,精選細淘,通過甑蒸,烹飪出色香味俱全的米飯。不論冬夏,都用溫熱水浸米,泡約一頓飯功夫后再用手搓;水冷后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發白為止。這樣淘洗做出的飯,“飯色潔白,無異清流之米。”唐宋,《湘山野錄》記載:“真宗深念稼穡(sè),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隋唐以后,米飯吃法與現代幾無不同,尤其在宋代,已經從國外進口了稻谷,米飯的吃法變得更加豐富,將大米與其他食材搭配,根據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飯、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游飯、二紅飯、蓬飯……對食物的更高追求,讓美味更加百變。(本文后來收錄于流波《中國農耕史綱》)流波新文明文化史觀力作《中國農耕史綱》于今年五月由新家坡環球出版社出版。(感興趣購買者請聯系中華復興,1857030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