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臺風三巴_20213號臺風
2023年10月17日,南海中西部海面上出現了一個熱帶低壓系統,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7級(14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1003百帕。據中央氣象臺預測,該低壓系統將以每小時5-1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并可能于18日前后加強為今年第16號臺風“三巴”。
如果“三巴”成功生成,那么它將是今年西北太平洋上的第16個命名熱帶氣旋,也是繼15號超強臺風“布拉萬”之后的又一個臺風。今年的臺風活動異常頻繁和強烈,已經有8個臺風達到或超過強臺風級別(14級以上),其中4個達到或超過超強臺風級別(17級以上)。
“三巴”的名稱由中國澳門提供,源于著名的旅游景點大三巴牌坊。此次為首次使用“三巴”這一名稱,其取代了2006年在華造成嚴重災害的臺風“珍珠”。2006年,臺風珍珠侵襲了菲律賓及中國南部,造成了嚴重的災害。因此,2006年的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會議決定將臺風珍珠退役。隨后,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于2007年舉辦了熱帶氣旋命名比賽,而“三巴”成為了替代名稱之一。
根據最新的氣象資料分析,“三巴”目前仍處于熱帶低壓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對流活動。預計在未來24小時內,“三巴”將逐漸增強為熱帶風暴,并在18日前后進入北部灣海面。由于受到冷空氣和副高的影響,“三巴”將在20日前后出現近180°大調頭,從西北方向轉向南下,并在21日前后減弱消散。
由于“三巴”的路徑和強度變化較大,其對我國沿海地區的影響也較復雜。受其影響,17日至20日,海南島大部、廣東中西部、廣西東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到大暴雨。其中海南島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可能出現特大暴雨(250毫米以上)。另外,“三巴”還將給相關海域帶來較大的風浪影響。預計17日至20日,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北部和中西部海域、北部灣、瓊州海峽將有6~7級、陣風8~9級的偏北或東北風,海浪高度可達2.5~3.5米,局地可達4米以上。
“三巴”雖然目前還沒有形成臺風,但其對我國華南地區的影響已經不容小覷。事實上,類似的熱帶低壓或弱臺風,也曾給我國帶來過不少麻煩。例如,2017年的第23號臺風“卡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一年,“卡努”在10月14日生成于南海中部,最高風力只有8級(1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8百帕。由于受到冷空氣的影響,“卡努”在10月15日就減弱為熱帶低壓,并在廣東汕尾附近登陸。
另一個例子是2018年的第25號臺風“山竹”。那一年,“山竹”在9月12日生成于西太平洋海面,最高風力達到了17級(6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05百帕。它是有記錄以來登陸中國最強的臺風之一。由于受到副高的控制,“山竹”在9月16日以超強臺風級別登陸廣東江門附近,給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帶來了狂風暴雨,造成了嚴重的災害。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無論是熱帶低壓還是超強臺風,都有可能給我國沿海地區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做好防范和應對措施。
對于即將生成的臺風“三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三巴”不會對我國造成太大的威脅,因為它的強度不高,而且很快就會減弱消散。他們覺得這只是一場普通的雨季降水,不必過分擔心。有些人則認為,“三巴”可能會給我國帶來不小的麻煩,因為它的路徑和強度變化較大,而且與冷空氣結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降水。他們覺得這是一場不可小視的災害,要提前做好防御和準備。
其實,無論是樂觀還是悲觀,都不能代替科學和理性。我們應該根據權威部門發布的最新氣象信息,及時了解“三巴”的動態和影響范圍,并按照相關指示采取相應措施。
臺風“三巴”雖然還沒有正式生成,但其對我國華南地區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受其外圍云系和水汽輸送的影響,17日起,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出現了持續的強降雨過程,部分地區累計雨量超過200毫米,局地達到300毫米以上。這些地區已經連續多日遭受強降雨的侵襲,土壤含水量飽和,易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同時,強降雨也給城市排水系統帶來了壓力,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內澇、交通中斷等問題。
預計在未來幾天內,“三巴”將繼續給華南地區帶來強風雨影響,尤其是海南島和廣東沿海地區,可能出現特大暴雨(250毫米以上),并伴有8~10級大風。這對當地的農業、漁業、交通、電力等行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除了華南地區,“三巴”還會對其他地區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三巴”與冷空氣結合,將形成一個大型低壓系統,并向北推進。受其影響,18日至20日,江南、華中、黃淮等地也將出現一次明顯的降溫降雨過程,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這些地區已經進入秋季,氣溫較低,加上降雨和陰天,會給人們帶來寒冷和濕潤的感覺。同時,降雨也會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造成一定的影響。
總之,“三巴”是一場不容小覷的臺風,它給我國沿海和內陸地區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臺風防御工作,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災害損失。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氣候變化對臺風活動的影響,并加強應對能力和減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