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經濟數據_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分析
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達到4.5%,超出市場預期(4%),市場對經濟恢復形勢的判斷已從近日討論的“通縮與否”轉為“總體向好”,預期轉向偏樂觀。事實上,經濟運行總體上是連續的,除非有外部重大沖擊,如疫情暴發或者地緣政治沖突,引發供需重大變化??创患径鹊慕洕鷶祿獜呢斦⒔鹑?、物價、經濟等指標綜合分析。
當前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在于:一是過去三年來,疫情突發和反復、房地產和平臺經濟的波動導致月度間數據的大起大落,即使是經濟環比平穩恢復,基數效應也會造成同比的大起大落;二是政策應對盡量靠前發力、集中發力,才能快速提振預期,但這導致從數據看金融、財政前期總量大于后期,比如社會融資規模和專項債發行使用主要在上半年,下半年數據偏低;三是中國經濟仍處新舊動能轉換期,新發展格局仍在構建,內外需的切換仍未完成,這個過程會導致經濟中舊動能的下行、新動能的上行,結構性的喜憂參半難以得出總體上是好還是壞的結論;四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環境下外部沖擊多發,不確定性上升,從外需和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角度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在此情況下,使用月度同比、兩年平均的月度同比、四年平均的月度同比,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看到一季度經濟恢復確實超預期,也要看到經濟恢復不均衡、恢復基礎不牢固,以及仍存在的挑戰:
第一,經濟恢復超預期,主要體現在工業增加值、消費、出口等大幅反彈,能夠從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大幅多增以及PMI向好得到印證。從生產端三大產業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同比分別增長3.7%、3.3%和5.4%,對GDP同比的拉動分別為0.15、1.29和3.06個百分點,服務業恢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達68.0%。從需求端來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出口金額(美元計價)同比分別增長5.8%、5.1%和0.5%,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回升,一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6.6%。這種恢復主要源于疫情平穩轉段后服務業尤其是接觸性行業正在回暖。
第二,經濟恢復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總體數據好于結構數據。一季度消費同比增長為5.8%,總體向好,但是商品消費同比僅增4.9%,低于餐飲消費9個百分點;商品消費中的耐用消費品如汽車一季度同比增長為-5.6%(乘聯會數據),通訊器材、家電類消費同樣為負增長,遠低于消費整體數據。其二,宏觀數據好于微觀數據。反映經濟總體的GDP增速超預期,但是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增速仍偏低。一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增速為3.8%,低于經濟增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土地出讓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0.5%和-27%。其三,服務業好于工業。其四,內需好于外需。
第三,經濟恢復基礎需進一步筑牢。其一,一季度經濟超預期與3月份出口大幅上升有一定關系,但是在全球經濟需求收縮以及韓國、越南等出口大幅負增長的背景下,中國出口能否持續高增仍待進一步觀察。其二,一季度民間投資同比增速僅為0.6%,較上月進一步下行;且制造業投資進一步下行,工業產能利用率偏低。由于制造業投資的主體是民營企業,反映出民營經濟對未來的信心仍有待恢復,當前穩定經濟主要依賴以基建投資為代表的政府和國企投資。其三,房地產竣工面積同比增速較高但新開工面積負增長,反映出房地產投資主要是各地保交樓保穩定的結果;房地產短期形勢在持續恢復,但是待售面積同比仍上升,部分低能級城市的庫存仍偏高,去化周期較長。其四,穩就業的壓力較大,16歲~24歲青年失業率達到19.6%,相對高于歷史同期水平。其五,PPI同比連續6個月負增長,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負增長,營業收入利潤率和應收賬款平均回款期有所惡化。
向前看,受低基數影響,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大概率在7%或者8%以上,三、四季度或有所回調,全年實現5%增長的概率較大。影響下階段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在于出口和房地產形勢。鑒于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不牢固,切不能因為一、二季度經濟從數據上看持續走高而過于樂觀,從而收緊政策,這可能會加速三、四季度的下行。有必要進一步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財政政策仍要繼續落實落細減稅降費,貨幣政策仍要保持對房地產、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的必要支持,包括化解優質頭部房企經營性風險、與財政政策配合支持基建投資、為制造業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要積極關注外需形勢的變化,穩外貿穩外資工作要提前進行。此外,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吸納青年就業人群較多行業的發展。
(作者系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發于2023.4.24總第108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如何看待一季度中國經濟表現
作者:羅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