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4000
最新一期NFR工作論文《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或顯著收窄》分析提出:2023年我國內外需求的邊際變化可能較2022年出現逆轉,進入“內升外降”階段。
文章預測,2023年我國出口增速約為-5.6%,進口增速約為2.7%,對應的貿易盈余為4784.1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為6077.1億美元,比今年減少2796.5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為1436.9億美元,比今年增加502.6億美元。二者共同導致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將比2022年減少3299.1億美元。按照1:6.8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折算,約為22433.7 億元,相當于1.9 個百分點的名義GDP。
上述測算結果或有三重啟示意義:
首先,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顯著下降,意味著凈出口對GDP同比增速的貢獻會明顯下降甚至轉負。
其次,出口整體回落的背景下,制造業投資或將面臨下行壓力。2023年要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還要進一步增加政策力度,激發投資動力。
最后,即使在低順差的情形下,我國貨物貿易順差仍能保持在4000億美元的水平,這種情形對應的情況是國內宏觀景氣程度顯著提高。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國經濟景氣程度高的時候資本流出壓力更小,兩方面因素都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
* 本文為NFR工作論文《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或顯著收窄》,作者為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朱鶴、孫子涵、嚴馨。”
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或顯著收窄
文 | 朱鶴 孫子涵 嚴馨
2022年,超預期的疫情沖擊和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讓我國的國內需求始終低迷,總需求不足的矛盾愈發突出。與此同時,強勁的外需支撐了我國的出口部門和制造業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的需求缺口。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和金融支持房地產政策的密集出臺,持續制約我國總需求的因素預計將會得到顯著緩解。而隨著發達國家央行不斷加息,外需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綜合來看,2023年我國內需和外需的邊際變化較2022年或出現逆轉,進入“內升外降”階段。為更好確定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的大致范圍,本文分別從商品出口、商品進口和服務貿易三個方面進行測算。
2023年商品出口增速和規模測算
在此前的研究里,我們根據海關總署提供的出口商品詳細信息,使用“自下而上”的思路從單類產品量價拆分出發,完成了對整體出口增速的無殘差拆分,給出數量效應和價格效應對我國出口金額增速的貢獻。此處我們遵循同樣的邏輯,基于全球需求變化,分別從量和價兩個角度估計2023年決定我國出口增速的數量和價格效應。
1. 數量效應
數量效應可分解為兩個來源:一是外需總體變化,二是中國在全球出口的份額變化。數量關系為:
出口數量增速=全球出口量增速+份額增速+全球出口增速*份額增速
圖1 2015年至今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的實際份額
數據來源:CPB、經作者自行測算
外需方面,根據WTO的最新預測,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trade volume)的同比增速為1.0%,遠低于年中預測的3.4%[1]。同時,近一個季度中國、韓國、越南等新興經濟體的出口數據均出現了大幅回落,表明全球需求在加速下滑。這或許意味著WTO對2023年全球貿易表現的判斷仍然偏樂觀。因此,我們預計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應該保持在與今年持平或略低于今年的水平,對應的同比增速為-0.5%。
份額方面,根據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的數據,疫情之前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數量的實際份額穩步上升,到2019年末,我國出口實際份額達到12.0%。疫情初期,我國率先恢復生產,憑借供應鏈優勢實現出口份額大幅提升,出口實際份額一度躍升至14.0%以上。但隨著海外生產秩序逐漸恢復、全球供應緊張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我國出口替代效應有所減弱,出口實際份額相應下降。但考慮到部分商品的技術、成本優勢依然存在,例如化學制品、交運設備和部分中間品,我國制造業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仍然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基于上述事實,我們認為2023年我國出口實際份額將下降至2019年至今的平均水平12.7%。這一水平低于疫情以來的平均水平,反映出全球生產秩序緩解給我國帶來的影響,同時又高于疫情之前五年的平均水平,反映當前我國的技術提升和成本優勢。
結合公式,預計2023年中國出口數量增速為-7.6%。
2. 價格效應
我們將出口商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原材料和中間品,這類商品的出口價格與國際上相應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更加相關;另一類是資本品和消費品,這類商品的出口價格與國內PPI和CPI的變化更加相關。
接下來,我們分四步對上述商品的出口價格進行預測。
第一步,對樣本出口商品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3]。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主要對應石油、鋼鐵、銅、鋁等能源和基本原料,其出口價格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十分敏感,應更多地參考國際價格指數。而其他行業則主要參考國內PPI和CPI增速。
第二步,使用2020年以來各行業的出口價格增速和對應的價格指數做回歸,得到回歸系數。
第三步,參考國際組織預測或歷史均值假設各行業明年的價格水平,再根據回歸系數預測對應行業的出口價格增速。對于能源和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指數,我們主要參考國際組織預測,使用敏感性分析法假設明年的價格水平。例如,我們綜合了基金組織和美國能源信息署對原油價格的預測,估算出明年我國石油產品出口價格增速約為4.0%。而對于國內PPI和CPI增速,我們結合歷史均值并結合當前趨勢進行外推。
第四步,結合各行業出口份額,計算總體價格增速。我們預測2023年中國出口價格增速約為2.1%。
表1 2023年中國出口價格增速預測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Wind、經作者自行測算
3. 預測結果
根據上述測算結果,結合公式:
出口金額增速=出口數量增速+出口價格增速+出口數量增速*出口價格增速
我們預測2023年中國出口增速約為-5.6%。考慮到當前外需仍在持續收縮,12月的當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速與11月持平(-8.7%),則2022年我國貨物出口金額約為35984.3億美元。再根據出口增速預測可知,2023年的貨物出口金額約為33930.6億美元。
2023年商品進口增速和規模測算
按照貿易方式不同,進口貿易可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保稅物流等多種方式。其中,一般貿易約占進口金額的63.1%,加工貿易約占17.5%,二者是貨物進口的主要方式。但這兩種貿易方式之間存在明顯區別:一般貿易指境內企業的單邊進口主要受內需驅動,與國內經濟景氣程度高度相關;而加工貿易具有“兩頭在外”的特征,即加工貿易進口的物料以出口為最終目的。因此,不同貿易方式的驅動因素各異,應具體分析并分別測算不同貿易方式下的進口金額。
1. 一般貿易進口增速測算
海關數據顯示,農產品、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機電產品等主要商品的一般貿易進口額約占一般貿易進口總額的80%以上,且各類商品的一般貿易進口額同比增速、一般貿易進口總額同比增速均與現價GDP同比增速具有強相關性。上述商品的一般貿易進口額占一般貿易總金額的比重也相對穩定。因此,我們使用兩種方法預測一般貿易進口金額增速。
第一種方法是主要進口商品加總法。我們依次使用GDP名義增速對各類商品的一般貿易進口增速進行回歸,得到回歸方程,再結合回歸系數預測明年各類商品的一般貿易進口金額,最后按進口主要商品加總計算一般貿易進口金額和同比增速。其中,我們假設2023年我國經濟增長將恢復到2018-2019年的平均水平,GDP實際增速達到5%左右,GDP縮減指數約為2%,那么明年的GDP名義增速將達到7%的水平。
以機電產品為例,該產品的一般貿易進口額占一般貿易進口總額的比重約為25%,若假設明年的GDP現價增速為7%,我們預測明年機電產品的一般貿易進口額約為2781.4億美元。同樣地,我們也預測了其他商品的一般貿易進口額。通過主要商品一般貿易進口額加總法,我們預測2023年一般貿易進口增速為2.5%。
第二種方法是整體法。我們直接用GDP名義增速解釋一般貿易進口總額的同比增速。若假設明年的GDP現價增速為7%,我們預測2023年一般貿易進口金額同比增速為1.4%。
兩種方法算得的一般貿易進口增速比較接近。整體法之所以會略低于加總法,主要因為部分對國內需求敏感度更高的進口品的占比更大。
2. 加工貿易進口測算
海關數據顯示,農產品、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原油和成品油、機電產品等主要商品的加工貿易進口額占加工貿易進口總額的80%以上,且與對應商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同時,上述商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也相對穩定。因此,我們可以用相關商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預測加工貿易進口額。
以機電產品為例,該產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約為19.7%,結合第一部分預測的2023年出口金額,若假設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額的比重仍為19.7%,那么2023年該產品的加工貿易出口額約為6962.9億美元,再根據同種商品加工貿易出口額與加工貿易進口額之間的回歸方程,能夠預測2023年機電產品的加工貿易進口額為3527.1億美元。
同樣地,我們也預測了其他商品的加工貿易進口額。通過主要商品加工貿易進口額加總法,我們預測2023年加工貿易進口增速為1.8%。我們還使用加工貿易出口總金額預測加工貿易進口總金額,兩種方法算得的加工貿易進口增速也比較接近。
3. 其他貿易進口測算
考慮到邊境小額貿易、保稅物流等其他貿易方式占進口總額的比重較小且種類繁雜,我們加總后再考察其整體增速與GDP現價增速之間的關系。根據回歸方程,若假設明年的GDP現價增速為7%,我們預測2023年其他貿易進口增速為4.4%。
4. 預測結果
綜合上述不同貿易方式的增速和權重,我們預測2023年中國進口增速為2.7%。
結合當前的宏觀形勢,我們認為2022年12月的進口增速很難顯著改善,因此假定12月的進口增速與11月持平(-10.6%),則2022年我國貨物進口金額約為27110.7億美元。再根據進口增速預測可知,2023年中國貨物進口金額約為27853.5億美元。
2023年服務貿易增速和規模測算
服務貿易包括加工、維護維修、運輸等12個子賬戶。從服務貿易規模來看,與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規模占整體的比重超過50%,其中,貸方金額約占69%,借方金額約占53%,且這些項目的進出口金額分別與貨物貿易進出口金額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圖2 服務貿易項目貸方金額與出口金額關系(單位:億美元)
圖3 服務貿易項目借方金額與出口金額關系(單位:億美元)
從服務貿易差額來看,疫情前,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逐步上升,一度接近3000億美元。其中,旅行是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占總差額的80%以上。疫情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大幅縮減,最主要的原因是旅行服務貿易逆差大幅下降。受疫情蔓延和旅行限制影響,2021年我國旅行服務貿易逆差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55.8%。因此,我們可以將12個服務貿易項目分為三類,分別測算其未來的差額。
一是與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項目,包括運輸、保險和養老金服務、金融服務以及其他商業服務。我們分別用貨物貿易進出口金額對這些項目的借貸方金額做回歸,并預測這些項目的服務貿易差額。如前所述,當2023年的進出口增速分別為2.7%和-5.6%時,我們預測與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項目差額為-156.3億美元。
二是與國內宏觀經濟環境相關的服務貿易項目,包括旅行、加工服務、維護和維修服務以及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這些項目的服務貿易差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考慮到未來疫情發展和相關防控政策仍然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我們認為此類項目的服務貿易差額將有所擴大,但要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仍有一定難度。
以旅行項目為例,我們預測明年旅行服務貿易差額將擴大至-1283.1億美元,等于預測參數120%乘以當前差額水平。同樣地,我們對其他項目也做了類似的假設,其中,加工和維護維修服務順差將擴大至187.5億美元,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逆差也將小幅增長至-15.0億美元。
三是其他服務貿易項目,包括建設、知識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這些項目的服務貿易差額既沒有明顯的趨勢性,對外生沖擊也不夠敏感,且個別項目的服務貿易規模較小。
因此,我們假設這些項目在2023年的服務貿易差額等于疫情以來的平均差額-169.9億美元。具體而言,建設差額為52.6億美元,知識產權使用費差額為-319.5億美元,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差額為114.7億美元,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差額為-17.6億美元。
綜上所述,我們預測2023年中國服務貿易差額約為-1436.9億美元。
基本結論
綜合前文的預測,2023年我國出口增速約為-5.6%,進口增速約為2.7%,對應的貿易盈余為4784.1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為6077.1億美元,比今年減少2796.5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為1436.9億美元,比今年增加502.6億美元。二者共同導致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將比2022年減少3299.1億美元,按照1:6.8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折算,約22433.7億人民幣,相當于1.9個百分點的名義GDP。
以上是給定“內升外降”大背景下,我們關于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的一個中性預測結果。如果預測所依賴的宏觀背景出現變化,那么會對預測結果造成擾動。具體可以分為高順差和低順差兩種情形。
高順差情形的背景是:明年海外需求依然保持強勁,我國實際出口份額始終保持疫情期間的平均水平,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風險未得到有效緩解,地產部門對國內經濟的拖累仍然比較明顯。這種情形下,我國2023年出口增速或能達到3%,進口增速為1%,對應的貨物貿易順差規模達到9680.7億美元,比2022年高出808.4億美元。
低順差情形的背景是:明年海外需求會出現超預期回落,國內房地產部門開始企穩,宏觀經濟在各種政策合力下實現更快復蘇。這種情形下,我國2023年出口增速或回落至-10%,進口增速或達到4%,對應的貨物貿易順差會顯著縮小至4189.5億美元,比2022年減少4682.8億美元。
上述測算結果或許有三重啟示意義:
首先,2023年我國貿易盈余顯著下降,意味著凈出口對GDP同比增速的貢獻會明顯下降甚至轉負。按照1:6.8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折算,2023年減少的貿易盈余3299.1萬億美元約合22433.7億人民幣,相當于1.9個百分點的名義GDP。
其次,我們之前的研究表明,制造業投資與出口形勢密切相關。在出口整體回落的背景下,制造業投資也會面臨下行壓力。因此,明年要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還要進一步增加政策力度,激發投資動力。
最后,即使在低順差的情形下,我國貨物貿易順差仍能保持在4000億美元的水平,這種情形對應的情況是國內宏觀景氣程度顯著提高。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國經濟景氣程度高的時候資本流出壓力更小。
兩方面因素都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
注釋:
[1] “Trade Growth to Slow Sharply in 2023 as Global Economy Faces Strong Headwind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 周申. 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工業勞動需求彈性影響的經驗研究[J]. 世界經濟,2006(02):31-40+95.[3] 該樣本由5934 類商品組成,約占我國出口金額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