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穩定報告解讀、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是什么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
本文字數:2273字
閱讀時間:6分鐘
美聯儲近期公布了5月份的《金融穩定報告》(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美聯儲對金融風險的認知和判斷:存在結構性的風險脆弱性,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的概率似乎不高,但局部流動性風險及其外溢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密切關注。美聯儲不認為是加息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動蕩,銀行業自身管理存在問題,同時認為進一步加息會帶來風險。
一、金融穩定突出風險調查認知的變化
今年春季美聯儲關于金融穩定突出風險的調查表明,在未來12-18個月潛在風險的認知中,調查者關于前三項的回答比例均占受訪者比例的56%,持續的通脹和貨幣緊縮、銀行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壓力、地緣政治風險(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關系)。第四第五項的風險分別是商業和住房地產風險以及俄烏地緣沖突風險,調查者關于這兩項風險的回答比例均占受訪者比例的52%。有大約50%的受訪者關注美國債務上限,排在第六項。大約40%的受訪者關注市場流動性緊張和波動,排在第七項。監管不足的非銀行風險和財政債務可持續性風險分別排在第八項和第九項,大約24%的受訪者關注這兩大潛在風險。
與去年11月份秋季的《金融穩定報告》的調查相比,受訪者對美國金融穩定突出風險的認知出現了顯著變化。持續的通脹和貨幣緊縮在去年秋季受到62%的受訪者關注,今年春季下降至56%;銀行部門的壓力風險的關注度由去年受訪者的12%驟然上漲至今年春季的56%;中美緊張關系由去年受訪者的42%上漲至目前的56%;商業和住房不動產風險由去年受訪者的12%驟然上漲至目前的52%;俄烏地緣沖突風險由去年秋季的62%下降至目前的52%,排名跌出前三位,與商業和住房地產風險并列在第五位。
二、《金融穩定報告》對風險的認知和判斷
1、資產估值風險
關于持續通脹和貨幣緊縮風險的受訪者占比下降,但依然和銀行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壓力、地緣政治風險(主要是中美緊張關系)并列排在第一位。從前兩項風險來說,主要是貨幣政策利率攀升帶來資產估值效應的風險。因此,美聯儲在報告的第一部分就討論了資產估值效應的風險。美聯儲認為當資產價格相對于經濟基本面或歷史正常水平較高時,就會產生估值壓力,資產價格較高是由投資者承擔風險的意愿增強所推動的。估值壓力的上升可能會增加資產價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美聯儲堅持認為,盡管金融市場顯著波動但資產估值壓力仍然溫和。繼硅谷銀行之后,美國國債收益率突然(Sharply)下降,股市估值壓力溫和(Modestly)上升,但由于不確定性加劇,主要市場的市場流動性惡化,主要是美國國債市場流動性(買賣規模和價差)低于常態化水平。公司債券市場估值仍接近歷史平均水平。商業房地產和房價有所下跌,但估值仍然處于高位。農場(Farmland)估值也處于歷史高位。
2、企業與居民債務風險
企業和家庭債務的脆弱性仍然適度(Moderate)。關鍵指標表明企業債務脆弱性變化不大,相對于歷史水平保持溫和。這些關鍵指標包括:債務增長率、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等。家庭債務的脆弱性仍然適度,未償還的家庭債務信貸風險總體較低。
3、金融部門杠桿風險
美聯儲認為糟糕的風險管理損害了一些銀行,而更廣泛的銀行體系保持健全和彈性。某些類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杠桿上升。對利率風險和一些資產公允價值下降的擔憂導致銀行業面臨壓力,并引發了對溢出效應的擔憂。同時,銀行對未來信貸損失的總體脆弱性看起來(appeared)適度。經紀人的杠桿率仍然很低。人壽保險公司的杠桿率小幅上升,但仍低于疫情峰值。相對于歷史水平,財險公司和意外險公司的杠桿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對沖基金的杠桿率仍然有所上升。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仍然很高。
4、融資風險
美聯儲認為,一些銀行的融資壓力顯著,但整個銀行系統的總體融資風險較低,參與流動性轉化的其他部門仍然存在結構性脆弱性。銀行的高質量流動資產數量有所下降,但與疫情前相比處于高位,一些嚴重依賴無保險存款的銀行經歷了顯著的資金緊張。部分貨幣市場基金和其他現金管理工具仍然存在結構性脆弱性。許多穩定幣的市場價值下降,導致它們仍然很容易被擠兌。債券共同基金出現資金外流,仍面臨流動性風險。
三、對金融系統的近期(Near-term)風險
通過風險認知調查,美聯儲認為,銀行系統持續的壓力可能導致信貸更大范圍的收縮,導致經濟活動明顯放緩。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進一步加息可能帶來風險。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惡化可能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廣泛的負面外溢性。
總體上,美聯儲對金融風險的認知和判斷大體如下:存在結構性的風險脆弱性,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的概率似乎不高,但局部流動性風險及其外溢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密切關注。美聯儲不認為是加息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動蕩,銀行業自身管理存在問題,同時認為進一步加息會帶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