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不上榜的原因,流量明星成功了嗎
8月27日,中央網信辦發文宣布將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得到了眾多網絡平臺的積極響應,QQ音樂、網易云音樂相繼宣布對所有付費數字專輯及單曲進行限購,并下架了明星藝人榜單、人氣榜單,只保留音樂作品相關排行。
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音樂行業相關人士,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國內音樂平臺正式確認數字專輯限購后,也讓音樂行業徹底告別了刷量時代。當行業切割掉社交媒體熱度、數據流量榜單和數字專輯銷量綁定的利益格局后,盡管會遭遇短期調整,但卻是長期利好。
網信辦通知截圖
取消相關榜單、限購數字專輯
回歸“理性消費、認真聽歌”
網信辦通知的第一條,便是“取消明星藝人榜單”,明確告知,“取消所有涉明星藝人個人或組合的排行榜單,嚴禁新增或變相上線個人榜單及相關產品或功能。僅可保留音樂作品、影視作品等排行,但不得出現明星藝人姓名等個人標識。”此外,通知中關于“優化調整排行規則”和“不得誘導粉絲消費”的內容,也與這一條相關。
在通知發布后,各大網絡平臺紛紛做出回應:QQ音樂取消了人氣榜、音樂巔峰榜等涉及明星藝人的榜單,對數字專輯的購買數量進行了限制,用戶已購買的專輯已無法重復購買;網易云音樂下線了所有明星藝人榜單,并對所有付費數字專輯及單曲進行了限購。
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網易云音樂官方回復,此前平臺已持續推進清理有害信息,強化未成年人保護措施,抵制“無底線追星”等多項舉措。“1、下線所有明星藝人榜單。僅保留音樂作品相關排行,并持續強化作品導向,增強專業性評價權重。2、對所有付費數字專輯及單曲進行限購。限購將于近日全面啟動,成為常態化規則。3、繼續強化社區賬號及內容治理,持續打造和睦友愛的云村社區氛圍。”
網易云音樂官方回復
隨后,紅星新聞記者登錄QQ音樂,點擊進入暢銷榜單,已經不能看到每日實時的銷量變化及排名上升下降狀態,購買專輯的粉絲可以組建的公會及每日銷量的英雄榜和粉絲累計銷量最多的榜單也已取消。同時,已購買的專輯,除了可以再買一張贈送朋友外,已不能重復購買,還會提醒“你已經購買過該專輯”,以及“請理性消費”等字樣。
平臺下線藝人榜單、限制專輯購買數量的舉動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支持:“支持平臺的決定,有些明星做數據真的太假了”“回歸音樂本質”“這下可以知道誰是靠自己真正的實力了”……數字音樂的出現是為了聽歌的便利和版權的保護,不應該成為飯圈刷榜的工具。希望平臺限購,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飯圈攀比現象,讓用戶回歸“理性消費、認真聽歌”。
數字專輯崛起曾助推行業發展
“飯圈文化”卻讓數據變了味
國內最早做數字音樂付費的,是華晨宇。2014年8月,他在微博發布了2元一首的單曲《Why Nobody Fights》,這首歌在微博賣了15萬元。雖然銷量跟現在的數字單曲相比不算高,但華晨宇卻因此被稱為“國內網絡音樂付費第一人”,開了先河。同年12月,周杰倫的《哎喲,不錯哦》以數字專輯形式在QQ音樂發行,銷售額達300萬元,成為首張數字白金唱片。2016年,《周杰倫床邊故事》在QQ音樂上線,36小時銷量突破1000萬元,22天突破1500萬元,同樣創造了行業奇跡。也是在同一年,QQ音樂宣布其數字音樂專輯累計銷售2000萬張,總銷售額突破1億元。
華晨宇《Why Nobody Fights》開了國內網絡音樂付費先河
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當年選擇發行數字專輯的大多是粉絲基數較大的音樂人,如周杰倫、鹿晗、李宇春等。隨著數字音樂的發展,更多獨立音樂圈的頭部音樂人,像趙雷、新褲子等也開始發行數字專輯,并取得不錯銷量。慢慢的,越來越多的藝人發布付費數字專輯,付費音樂的環境有了變化,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為音樂買單。但飯圈的出現、粉絲經濟的崛起,讓本該代表歌手實力與成績的作品數據變了味。
周杰倫《周杰倫床邊故事》曾創造行業奇跡
“偶像出了專輯,不買你就是‘白嫖’。買一張或者幾張還曬出來,你就是‘黑粉’。最基本也要人手100張,還不一定曬出來。”粉絲小曦(化名)之前購買了自己偶像的專輯,但因為只買了10張而不好意思曬出來。今年5月,《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對1616名14-35歲人群開展了追星專項調查,一位粉絲表示曾參與過目標金額為20多萬元的“集資”活動,她表示,花錢最多的人,會花好幾萬元買專輯沖簽售。“有個偶像前段時間出了數字專輯,大粉要求粉絲購買專輯,沒買到200張以上,直接開除粉籍。”
受“飯圈文化”影響,會有大量粉絲為給自家偶像做數據而重復購買同一專輯。同時,各大平臺提供給粉絲的玩法也多種多樣,除了專輯銘牌以及解鎖周邊福利,還升級了常規線上解鎖、線下投放以及愛心公益項目,這樣就能極大程度地滿足粉絲想要的應援和曝光率。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數據中,73.4%的受訪者指出粉絲團會道德綁架,強迫粉絲“氪金(花錢)”。這也印證了,數字音樂專輯在締造銷量神話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泡沫,一位歌手數字音樂專輯的銷量多少,并不能與他的作品質量、影響力劃上等號。
趙雷、新褲子的數字專輯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形成好音樂的良性循環
才能讓樂壇真正繁榮起來
對于各大平臺的新舉措,音樂人、經紀公司等相關從業者非常支持。
ETM演出現場
ETM活力時代副總李照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所有的榜單,建立的初衷都是幫助大家了解行業里好的方向。“在飯圈文化的沖擊下,所產生的其他服務,比如一些沖榜單、打投業務,已經極大的擾亂了市場。知名度、人氣、粉絲、資金在誰的手里,誰的榜單就高。但這個‘高’,是利用了各種打投模式或者是搶占資源位的競爭,這就導致了一些本來很優質的歌曲得不到公平的露出機會,而那些擁有流量的內容永遠都占據榜首。”音樂藝人的培養是李照公司的重要板塊,其旗下的藝人大多都是偏創作的音樂人。“(通知)可以讓整個行業冷靜下來去思考。”
草臺回聲創始人、CEO戈非
“所謂的用非正常手段促成的榜單,對音樂行業是傷害。這種畸形的狀態,背后是資本的驅動。如果沒有這樣的舉措,對于行業來說,是非常黑暗的。”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草臺回聲創始人、CEO戈非直言,這一系列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讓整個音樂行業競爭趨于公平化。“實現真正的、公平的、沒有幕后操作,在平等狀態下,用創作力、作品去說話,讓真正有價值的音樂,能夠獲得對等回報,有更多的音樂公司、音樂人愿意投入其中,形成一個好音樂的良性循環,這樣樂壇才能真正繁榮起來。”
見證了華語樂壇高低起伏的知名樂評人盧世偉,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感慨道,“只保留作品的上榜,保留一個作品的自尊,我覺得挺好。”在他看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偶像粉絲霸占了音樂的公眾展示平臺,這讓很多有質量的作品沒有出頭之日。“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有時候并不具備足夠的人氣,他們沒有足夠的粉絲幫他們打榜沖榜單。取消了流量打榜這樣錯誤的做法后,這些不具備人氣卻具備靈氣的作品就有更多的機會展示出來。”盧世偉回憶上世紀90年代,大家都是一無所有的新人時,電臺、榜單都會給到推薦機會,“這也將帶動我們整個內地音樂再次繁榮。”
知名樂評人盧世偉
紅星新聞記者觀察到,作為音樂人收入的渠道之一,數字專輯本應是服務于全行業的商業模式,但在粉絲經濟的畸形發展下,成了給頂流提升商業變現價值的“刷量武器”。數字專輯的風頭也逐漸被偶像藝人占據,近三年尤為明顯,榜單前列的藝人幾乎都來自偶像選秀節目,動輒幾千萬的專輯銷售額已經非常普遍。“過去有歌手發專輯,我很喜歡買幾張推薦給朋友。但是現在很多粉絲為了幫偶像沖上榜首,都是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的去購買,然后閑置在一旁。只要榜單上顯示了偶像的名字,就不管內容是什么,無關作品的質量、作品的類型,導致了很多無關專業、無關行業的消費。”盧世偉說。
他提到的“無關專業、無關行業的消費”,在李照看來就是這個產業所衍生出來的行業。“頭部內容長期被一些營銷公司和部分激進粉絲團體占據,不是公平的自然流量,而是靠粉絲的幫助和營銷公司的運營。”李照坦言,“粉絲愿意去消費,幫助自己支持的藝人是正常的,但是中國的文化市場需要更多元的內容,平臺資源被可操作的流量內容所占據,對于整個音樂行業而言,可能會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上榜單)能產生更多的收益,然后又從收益中拿出更多,獲取下一次的打榜。”所以,在音樂行業從業者看來,這讓許多專心做音樂,有著行業標準、全球音樂標準的公司,沒有辦法獲得正常對待。
讓音樂人的才華、能力真正獲得用戶、數據
觸發好音樂、好內容、好作品蓬勃發展
如今,各大榜單相繼取消、數字專輯限購,意味著衡量頂流的標準會更加復雜,成為頂流的門檻也因此越來越高。尤其在這個節骨眼上,那些動輒銷量千萬、銷售額億元的流量歌手再發新數字專輯時,可能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數據落差。“無論是這些流量歌手還是公司,都應該放平心態,做好自己。只有自己的音樂做好了,才有更多人喜歡,更多人來購買——而不再是單一消耗這些唯一喜愛自己的粉絲。”李照坦言。
盧世偉也談到,“演員這個行業很容易牽扯到音樂里面,這些舉措實施之后,能讓他們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一方面,讓粉絲都回歸這個流量本人,而不是再去刷他們的歌曲;另一方面,也還是讓這些流量不能再依靠粉絲們刷數量送去榜單上,讓他們退出樂壇還這個地方一個更純凈的環境。”盧世偉希望這些所謂“演還未優則唱”的流量明星,首先要反思一下,為什么不專注自己原本的行業,而是要拿音樂去賺錢?
數據的落差,不僅是對流量明星,對于平臺也是如此。“如果平臺只是變成牟利的工具,最后沒有輸出真正的音樂價值、文化價值,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平臺長遠的品牌價值來說,沒有意義。”在戈非看來,所謂的“陣痛”,是之前無序發展該還的債。“平臺也好,受眾也好,真正回歸理性,才能讓音樂人的才華、能力,真正獲得用戶、數據、收益。國家出臺的相關措施,把沒有價值的東西打壓下去,讓流量、收入,有一定公平、公正的分配,觸發好音樂、好內容、好作品的蓬勃發展,一定會讓平臺有價值。”戈非透露,在之前畸形的流量價值下,原本有音樂品位的平臺,也在流量大戰下,被拖入到沒有音樂價值的快餐,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數字專輯限購會讓之前享受到了數字專輯紅利的頂流偶像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畢竟,在能夠打榜刷數據的年代,只要數據漂亮,粉絲就有“底氣”撕番位、撕海報C位。接下來,偶像歌手是否繼續參與發行付費單曲或專輯?恐怕他們會有諸多考量。“一定會繼續參與的,偶像和音樂人會有一些收入模式的差別,偶像可以通過商務、音樂發行、影視拍攝等,通過多維度賺取收益。獨立音樂人相對難一些,大多通過版權和演出獲得收入。所以說,對于偶像或者是流量生態圈來講,影響有,但不是最大的。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有更多人加入音樂內容的生產中來,會讓整個生態的音樂作品更有活力,這是個好事情。”李照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戈非表示,沒有實力、沒有能力的流量歌手注定會被拋棄。“現在已經不是靠流量、靠運作、靠資本去維護的狀態。如果你沒有音樂才華、實力,要么去走別的路,要么就要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在他看來,過去有很多藝人的音樂天賦不足以讓他成為音樂人,“像吳亦凡這樣的流量藝人,音樂水準不值一提,可笑的是還能堂而皇之做音樂節目導師,貽笑大方。”在未來,流量藝人、偶像藝人應該有基本的音樂水準,而不是全靠修音器,“國外也有頂流,像賈斯汀·比伯,他的創作、唱歌、樂器水平,高出太多。”
賈斯汀·比伯
毫無疑問,讓音樂行業回歸理性消費,從中長期來看,是行業擠掉水分,回歸高質量發展的正道。“需要時間慢慢去改變,因為這個習慣已經將近十年了,偶像的一個撒嬌耍賴可能就會讓粉絲心甘情愿的沖榜單,所以想要改變是需要時間的。”盧世偉坦言道。在戈非看來,這樣的措施有很強的導向性,但也僅僅是第一步。“音樂是百花齊放的,多元的。如何讓多元化的音樂內容,有行業標準、國際標準。我們的機制能觸發音樂被更多大眾所接觸到,讓全行業、全平臺形成一個價值觀,什么樣的音樂是好音樂。”
紅星新聞記者 任宏偉 實習生 王祖曦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