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稻的種植可以到達什么—我國水稻的種植方式有哪些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3年9月13日(星期三)下午3時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介紹扎實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以下為發布會現場文字實錄:
發布會現場圖
北京青年報記者: 我們都知道,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灌區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請問水利部在灌區的建設和改造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 陳明忠:
謝謝你的提問。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國的氣候特點和基本水情決定了農業豐產豐收離不開灌溉保障。水利部加快現代化灌區建設改造,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灌區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中的“主力軍”“壓艙石”作用。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耕地灌溉面積10.55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5%,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措施:
一是完善灌排工程體系。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絡體系。“十四五”期間,對全國1200多處大中型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完成后預計可新增恢復灌溉面積178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17億畝,增加糧食產能近200億斤。今年安排中央投資166億元用于581處大中型灌區改造,比2022年投資增加了七個百分點,到目前為止,這些工程總體進展順利。我們會同農業農村部門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打通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形成從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間末端的灌排體系。
二是進一步發展灌溉面積。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編制《全國農田灌溉發展規劃》,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強化水土資源分析,結合國家骨干網水源工程和輸配水工程,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十四五”期間新建30處大型灌區,預計可新增灌溉面積150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980萬畝,增加糧食產能約70億斤。
三是全力做好灌溉供水保障。對作物種植結構、需水時段和需水量進行精準分析、滾動預測。對接作物需水情況,加強大江大河、骨干水庫防汛和蓄水調度,提前儲備抗旱水源。針對旱情影響,根據灌區水源和來水情況,精準范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全力保障作物時令灌溉用水。今年春灌、夏灌累計供水2500多億立方米,實現了“應灌盡灌”,為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豐產豐收提供了有力水利支撐和保障。
四是創新體制機制。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抓手,按照有利于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有利于灌區可持續發展和良性運行、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現代化灌區建設、總體上不增加農民種糧負擔的原則,啟動全國第一批21個現代化灌區和縣區試點,分類制定水價,優化政策供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兩手發力”建成一批“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