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優糧智慧儲糧(優糧優信-數字糧食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上線)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培育選樹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優質糧食工程典型經驗,浙江的“湖州模式”有哪些亮點,如何提升優質糧食的有效供給?6月1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湖州市副市長夏堅定回應新京報記者提問時介紹,糧農按照訂單種優質糧,去年全市優質糧食收儲規模從2019年試點的8500噸擴大到了3.56萬噸,增長318%。
夏堅定介紹,湖州從2005年以來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針對糧食供給當中存在的生產與消費需求不匹配、糧食產業效益相對比較低、儲備糧輪換差價比較大的問題,湖州市以糧食儲備服務糧食產業發展為切入口,在保證儲備糧安全的前提下,由倉儲向兩端延伸,形成了“糧食企業+國有糧庫+農戶”的運營模式,實現農民增收、企業盈利、政府節支、消費者獲益的四方共贏,從而有力助推了湖州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
首先是發揮糧食倉儲的支點作用,構建全新的訂單收儲模式。國有糧庫安排適當的地方儲備規模,通過公開招標來確定合作的糧企,由糧企來選擇優質晚稻品種,通過訂單落實到種糧大戶,引導他們規模化連片種植。訂單收購價格,政府給予“優質優價”。優質晚稻由國家糧庫來收儲,納入儲備管理,一年一輪換。完成儲備期后,按計劃銷售給合作糧企加工品牌大米。
其次,在全國首推優質稻谷價格指數保險,降低稻谷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政府來承擔80%的保費,提振糧企擴大糧食收儲的信心。搭建長三角優質稻谷價格監測平臺,每周監測發布稻谷市場價格,為糧食收儲、銷售和保險等提供價格服務。
三是在優糧優儲的基礎上,優化糧食產業鏈各個環節。注重良種研發和選用,湖州市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等一些機構合作,建立了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推廣適度加工工藝,引導轄區內企業改進大米的加工線。上線“智慧糧庫”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國有糧庫倉儲糧食數量和質量實時監控。市政府投資建設十萬噸綠色低溫糧庫,全過程采取冷鏈保鮮技術。打造“湖州好大米”區域公共品牌,產品利潤較普通大米提升了3-5倍。
夏堅定說,“湖州模式”實施以來,糧農按照訂單種優質糧,既不愁糧食銷路,收購價每斤還提高0.1元,每畝增收150元。糧食企業提前掌握優質糧源,提高了優質產品的供應能力。同時,每年可以節約倉儲成本每噸大概170元。糧庫儲存了受市場歡迎的優質稻谷,儲備糧輪換實現“零差價”。
“去年,全市優質糧食收儲規模從2019年試點的8500噸擴大到了3.56萬噸,增長318%,引導優質稻谷訂單種植6萬畝,促進農民增收900萬元,降低企業成本600萬元,節省財政支出280萬元。”夏堅定說,今年計劃實施5萬噸,引導優質稻谷訂單種植10萬畝,并在科技創新、標準化建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持續打造“湖州模式”的升級版。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