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三季度各省GDP,2019年前三季度累計gdp
粵港澳大灣區與上海都市圈應是國內現階段經濟最發達、覆蓋群體最大的兩大區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兩大標桿地區。不過兩大區域內的城市格局、經濟和產業結構等都有一定差異,因此在特殊時期產生的效應也會大有不同,如在持續3年的疫情中,它們就出現了明顯不同的經濟運行態勢。
本文就以兩大區域在2019~2022年這疫情前后的GDP變化,來觀察下哪個經濟韌勁更強,抗風險能力更足。
大灣區的城市成員數量要比上海都市圈多2席,這為其也創造了一定的總量優勢,在疫情前的2019年它得GDP就以11.57萬億領先于上海都市圈的10.79萬億。在疫情中,兩地都是受到嚴重沖擊的,哪個能GDP走勢更穩更好就得看它們的經濟韌勁了。
兩大區域中哪個城市受疫情沖擊最大呢?應該還是上海,畢竟直接被封城近2月的,因此它也是整個都市圈中3年GDP累計增速最慢的,只有17%,而它又是絕對龍頭地位因此對都市圈總量是有較大影響的。
所幸都市圈內的其他城市都是表現上佳的,除了南通市取得了略低于全國的21.3%累計增幅外,都有不錯的增勢,不管是屬于江蘇省的蘇錫常還是屬于浙江的寧波、嘉興、湖州、舟山等都跑贏了全國的22.1%。
其中因蘇州能有24.6%,都市圈中第三大體量的寧波更有31%累計增長,共同彌補了上海市的部分損失。舟山市是都市圈內漲勢最猛的,3年增幅竟高達42.3%,雖說體量最小,但還是為都市圈總量提升給予一定助力的。
因此這3年上海都市圈整體經濟運行還是較為平穩上行的,其2022年末的GDP總量也因此達到13.26萬億,相較2019年提升了23%,要比全國快了近1%已著實不錯了。那么大灣區的運行狀況又如何呢?
港澳作為服務業比重奇高必然是在疫情中受損更大的,尤其是澳門的支柱產業遭遇凜冬,GDP下降并不意外的,但3年累計下跌了60.2%卻還是嚇一跳,從2019年的3700多億降至2022年還不到1500億,應該是疫情中經濟受損最大的城市了。
香港相對澳門而言,3.8%的累計跌幅已算是不錯了。但它作為大灣區經濟三巨頭之一,對整體體量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而且它自己在2022年GDP也被廣州所超,只能以2.43萬億排名大灣區第三位了。
廣深兩市倒是運行良好的,廣州起碼有22.1%累計增速與全國持平了,GDP總值也達到了2.88萬億;深圳略慢一點,但這么大體量還能有20.3%的增幅其實也能接受,畢竟疫情直接沖擊過的,其總值也達到3.24萬億,對大灣區體量提升還是幫助不小。
反而是大灣區中的普通地市都運行很不理想,除了惠州因有大石化加持而能有29.3%的累計高增長外,其余城市都不甚理想。排名前列的佛山、東莞都只有18.1%的3年累計增速,珠海、中山要更慢,這就決定了大灣區的整體基調,很難有高提升了。
因此到2022年末大灣區相較2019年只有12%的增幅,GDP總量只提高到13.04萬億,反被城市數量更少的上海都市圈所超了,這是疫情前難以想象的吧?
當然這只是一個特殊時期內的經濟變動,隨著疫情結束各地都進入復蘇階段,那就要看恢復能力了。目測港澳在2023年就會出現強勢反彈,上半年它們的GDP漲勢就都是高企的,深圳也在快速復蘇之中;然而上海都市圈城市也并不遜色,一個個也都增速較快,所以到2023全年誰能更高,還真的有很大懸念哦。
大家對兩個區域的經濟狀況還有什么可補充的?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具體3年內的GDP運行狀況,來看下表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