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的詳細資料-九寨溝簡紹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遺產名錄中,世界自然遺產在中國共有14處,而四川獨占3處,位居榜首。大自然似乎格外鐘愛中國西南的這方土地,穿過蒼茫林、海巍峨雪山,兩處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與黃龍深藏其間,如仙境般散發著原始而靈動的迷人光彩,時光在這里吟唱出最浪漫的詩句。
九寨溝夢幻般的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群,讓世人為之傾倒,發自內心的稱其為童話世界。位于岷山南麓的九寨溝面積720平方千米,由樹正、日澤和則查(zhā)洼三條山溝谷底組成。
由于這里生活著九個藏族村寨,從而得名九寨溝。1992年,九寨溝因符合具有絕妙的自然現象或罕見自然美的地區這一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語是:這里有原始天然的自然環境,舉世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鈣華瀑布,豐富的原生植物,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和保存完好的第四季冰川遺跡。水是九寨溝的靈魂,114個高山湖泊,被當地人稱為海子。
在古老的傳說中,海子是仙女打破的鏡子,大大小小的碎片在山巒疊嶂中連綴一體,層湖疊瀑,碧藍澄澈,多姿多彩,堪稱世界水景之王。
然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這里豐富的森林資源,九寨溝被設為采伐區,美麗險些毀于斧鋸。中國林科院一個教授叫吳中倫,他從蘇聯回來去考察九寨溝開發區,他一看眼睛就很亮了,說:我走了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林區,沒有這樣漂亮的林區,他說不能采伐,當時就給四川林業廳寫信,希望把九寨溝保護起來,不要砍伐。
在許多與吳中倫教授一樣,有識之士的呼吁下,1978年12月,國務院正式設立九寨溝自然保護區。此后,九寨溝又陸續被納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九寨溝恢復了往日的寧靜。這段經歷在九寨溝億萬年的形成過程中,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
四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淺海,大量的鈣物質在此聚積,以碳酸鹽巖的形式沉積在海底,當海洋板塊劇烈運動,青藏高原的東緣也隆升到海拔三千米左右,一座覆蓋著厚厚碳酸鹽巖的高原山地誕生了。在數億年的演變過程中,地殼運動、冰川、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流水、巖溶等自然造物的力量在這里輪番上演。
在岷山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特殊的這種地質結構,形成之后在這兒比較集中,所以我們也把它叫做岷山喀斯特地貌。整個的這個地質過程當中,我們會看到非常多的由于災害,比如滑坡形成的很多的堰塞湖,鈣華就形成不同的堤壩,形成溝底這種不同的湖泊,總共一百多個。另外就是兩邊有非常好的植被,它們和溝底的鈣華、瀑布、灘流湖泊形成一種美麗景觀,這是這里最獨特的。
對于大自然而言一切磨難皆是修煉。曾在聯合國工作過的唐亞主動肩負起了九寨溝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工作中所有申遺資料的英文翻譯及整理工作,要進入世界遺產目錄,有很多標準,是非常苛刻的,不是我們認為覺得很好就可以進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獨特的自然美,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擬和不能重復看到的。
盡管有著頂級美學價值,九寨溝的申遺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有一個專家說,在申報文本中有一句話:九寨歸來不看水。太狂妄了,這句話必須砍掉,我們的申報人員說絕不能砍,砍掉這句話就砍掉了文本的靈魂。
這句話有很多注解:九寨溝的風光,九寨溝水景,九寨溝的森林,九寨溝的生物多樣性,九寨溝水的聲音沒有地方可比,水的形狀沒有地方可以比,水的色彩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比。所以這句話保留了下來,送到聯合國去。
199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主席盧卡斯博士和資深專家桑塞爾博士受聯合國委派來到了九寨溝,他們對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桑塞爾說,九寨溝的水景是我看到的自然美景當中最絕的!盧考斯評價說,我能考察九寨溝,這是我終身的最高榮幸!
整個自然遺產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OUV(突出的普遍價值),所謂普遍價值,就是說像九寨溝這樣的美,它不會由于不同的人群或者不同的民族而異。所以普遍價值就是任何人到這個地方都會覺得非常美。
面對這份珍貴的世界自然遺產,人類應該做的,除了欣賞,便是靜靜的守護。而科學研究正是保護的前提。九寨溝的五花海,泉水從湖底噴涌而出,給藻類植物帶來充足的養分,陽光照耀下,五花海色彩繽紛,亦真亦幻。
六月,正值端午假期,來自九寨溝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喬雪),并沒與家人相聚,而是帶領團隊再次來到九寨溝開展泥沙沉積物等取樣工作。將沉積物傳回去后,可以把它分成一段一段的,可以看到在過去一百年湖泊環境的變化,可以為九寨溝這個世界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支持。六十年代的時候,泥沙淤積了很多,但是在禁止森林采伐之后,進入水體的泥沙就慢慢變少了,更好的保護了湖泊水體。樣品會拿回實驗室里做更詳細的分析,研究成果將用于九寨溝的生態環境保護。
如今對九寨溝環境變化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和研究,已經是這個國際聯合實驗室的一項日常工作。為了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九寨溝巨大的科學價值,實驗室定期開展了中外學生交流項目。
從東西方向看,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兩大地貌單元的過渡地帶,從南北尺度看,這里屬于北亞熱帶與溫帶的交錯地區,這里85%的區域被植被覆蓋,自然分布的原生植物達二千五百余種,是一個生機盎然,氣象萬千的植物王國,在這樣高的原始森林里巡山護林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保護區內畫了27條監測樣線,覆蓋了整個保護區的絕大多數地區。這里的監測接近20年了,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最近這幾年動物數量的痕跡都是不斷增加的。眾多野生動物在此悠閑自在的生活,其中不乏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它們是大自然真正的主人。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是欣賞喀斯特水體自然美的天然博物,泉、瀑、河、灘與各種湖泊彼此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系,水的各種形態和色彩都能在這里找到這,讓九寨溝有著極高的科普教育以及油氣利用價值。美是珍貴的,也是脆弱的,在九寨溝成為世界的九寨溝后,中外游客數量節節攀升,如何維護世界自然遺產的完整性?
九寨溝開發之初走了一條粗放型的發展之路,給景區的環境帶來一些威脅。當時旅行車可以進入景區,游客也可以親密接觸,可以在溝內住宿。隨著九寨溝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我們加大了景區的保護力度,實行了溝內游溝外住的政策,外遷經營項目,實行綠色環保的觀光車運行,限量旅游的措施,遺產旅游走向了健康發展之路。
樹正寨是九寨溝九個藏族村寨中最大最繁華的一個,九寨溝一千多溝內居民中就有四百多人聚住于此。土生土長的九寨人(尤中丁達)仍然延續著祖輩們的傳統,村子里的老百姓以前都開客棧,游客可以住宿,但是為了后面的發展和保護,九寨溝景區的居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客棧都關閉了。關閉景區內的所有賓館恢復植被兩萬余平方米,是九寨溝在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中的果斷決策。
然而,這也同時意味著,九寨溝的居民失去了游客在溝內住宿這一經濟來源,生活在世界遺產地的當地居民是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觀,能否妥善處理好當地居民和遺產地的關系,引導他們參與到保護區的經營和保護中,直接決定了遺場地的科學管理水平。
盧卡斯說,九寨溝和當地居民的關系,是解決了世界難題,必須要把九寨溝的群眾當成九寨溝的主人,他們千百年來把九寨溝保護出來;第二要把他們當成九寨溝的財富,讓他們覺得是自己的責任,不但不是包袱而是財富,不但不是阻力而且是保護九寨溝的動力。
根據每一戶老百姓的具體情況,當地管理者想盡辦法,有經商能力的人,通過旅游產業來提高收入;不能經商的,可以參加養路隊、巡山隊、護林防火隊進行保護工作。最終,社區居民和周邊鄉鎮群眾成為了九寨溝發展的最大受益者。九寨溝的探索,對于其他世界自然遺產地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啟發。
對尤中丁達來說,守護家鄉的山山水水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傳承。生活在九寨溝這片山水,老百姓呢對當地的山水是充滿著敬畏之心的,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當地老百姓一直在這個地方默默守護著這片山水。九寨溝的形成本就是復雜的地質地貌演變過程,而這種變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這塊高9.2米,重522噸的巨石,在2017年8月8日從海拔2654米的山體滾落,沿途樹林聚毀,足以證明那場7.0級地震的威力,沿路都是碎石和垮塌的地方,光禿禿一片,很多老職工都留下了點眼淚,確實太傷心了。
如果不是看到眼前的美景,很難想象在地震中破損嚴重的火花海能夠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九寨溝這個童話世界依然美麗如初。
在整個九寨溝的災后恢復重建的過程中,始終都是堅持生態優先,就是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所有的項目都必須要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把更多的區域留給時間,因為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就是一個很渺小的過客。
生態修復是九寨溝災后重建成敗的關鍵,動植物的恢復程度究竟怎樣?一個發現讓人精神一振,去年在搞水質監測的時候,在火花海旁邊,突然發現一只水獺,這真是令人驚奇。因為火花海自從地震之后,相對來就由湖泊生態系統變成一個河道生態系統,通過幾個月的蓄水之后,居然發現了水獺。這在震前都沒見過,說明九寨溝通過災后重建,它的自我修復能力比較強。
按照《實施世界遺產公作指南》的要求,在震后恢復中,九寨溝的完整性得到保護,大自然發揮著強大的恢復能力,在時間的流逝中,繼續將童話世界的美麗故事娓娓道來。
長海面積93萬平方米,是九寨溝開放區域最高最大的海子,也是為眾多水域源源不斷輸送水流的母親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曾將九寨溝評定為世界遺產地保護管理的最佳實踐地。九寨溝的保護之路,對于維持生態整體平衡,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讓子孫后代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九寨溝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這里的綠水青山是大自然賜予全人類的無法替代的財富。而在離九寨溝120千米外,另一份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世界自然遺產黃龍就有著別樣的絕美風光和獨特的保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