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荒神飛船有什么用_饑荒神舟飛船去海灘還能回來嗎
SpaceX在五月一日要發射第17次空間站貨運任務了,沒事也聊一聊國際空間站貨運任務以及SpaceX的貨運合同,這也算是SpaceX比較核心的“肥差”,有很多好玩的故事。
國際空間站主要是美俄共建,絕大部分份額是美國,經費更是如此,建設主力是四艘航天飛機。2003年哥倫比亞號出事兒之后,航天飛機退役的聲音越來越強,但NASA一直堅持到了2011年把國際空間站基本建成。隨后亞特蘭蒂斯號完成了航天飛機第135次任務,給國際空間站進行最后一次貨運補給,這個持續40年、耗資2000多億美元的劃時代項目正式終結。
沒有了航天飛機,美國一下子失去了航天載人/貨運的能力,俄羅斯一時之間形成壟斷。
圖一:俄羅斯進步號
例如,聯盟載人飛船在2010年前后一張票的價格在1800-2000萬美元之間,在2018年的票在8000-9100萬美元之間,漲的太兇猛了,明擺著宰NASA。貨運亦是如此,只能依靠從1970年代禮炮號空間站就開始用的進步號(Progress),多少錢都得給,要不國際空間站就鬧饑荒了。
圖二:SpaceX龍飛船
NASA是國際空間站的金主,當然看不慣大把的預算被俄羅斯人靠壟斷拿走,而且進步號實在太老態龍鐘,一次貨運補給僅2.4噸左右,太少(SpaceX龍飛船可以做到6噸)。而且俄羅斯航天經費也很有限,并沒有足夠多的經費支持新一代飛船的快速研發,而且也拼不過同時代其他新飛船了。
其實NASA早在確定航天飛機將要退役時,就有了國際空間站商業貨運補給計劃(Commercial resupply service),開始支持自己的商業航天發展,后來面對潛在的壟斷就大大加速。
當然,光提口號支持商業航天是沒有用的,得拿真金白銀。在經過了層層篩選之后,SpaceX和軌道科學公司脫穎而出。關于后者的地位我做過介紹,屬于美國第二航天企業集團中有實力的一個,想借機轉型商業航天。
NASA對嫡系永遠都是支持更多,2008年給軌道科學公司的合同是19億美元8次任務,單均高達2.4億美元;而給SpaceX的合同是16億美元12次任務,單均1.3億美元,幾乎差了一倍。但是對于SpaceX而言,這已經是非常夸張的合同了。
圖三:諾格天鵝座
截至目前,SpaceX執行了16次龍飛船發射,軌道科學執行了12次天鵝座發射。
但漸漸地,SpaceX依靠更有效的火箭(獵鷹九比安塔瑞斯更便宜、運力更強、可以回收)和更有效的貨運飛船(龍飛船貨運能力是天鵝座的2倍、還可以回收復用、可以攜帶載荷返回地球)完敗軌道科學公司。
當然后者的出路也不差,轉頭跟諾格公司合并,隨后形成和洛馬、波音抗衡的美國航天第一集團三巨頭對峙之勢。
現在NASA處在第二輪CRS階段,依然有SpaceX和諾格公司/軌道科學公司,后者依然有更高的單價和合同。不過NASA也顯然看清了彼此的潛力,后者性價比越來越低,于是引入了第三者,內華達山脈航天公司(SNC)。
圖四:內華達山脈逐夢者對比航天飛機
SNC一直專注于做縮小版航天飛機逐夢者(Dream Chaser),既能實現七名宇航員的載人任務,又能實現貨運,還可以回收。現在發展很快,NASA已經簽下了6次貨運補給任務。它也一直想躋身載人航天領域,亟需通過貨運任務先證明自己,估計從2020下半年可以首飛。
反觀進步號飛船這里,本來是個王牌飛船,已經執行了160多次任務。但2011年后竟然出現了3次徹底失敗級的重大事故,前所未有。目前被美國這幾個公司擠壓得每年僅有3次任務,還有進一步降低的趨勢,大勢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