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新鹽廠怎么樣(漳州鹽業公司)
古鹽井廳
話說漳縣,不能不說漳鹽。事實上,這個地方正是與它的鹽業一道走進歷史記載的。秦以前,這一帶是西戎部落屬地,出產的食鹽被稱為“戎鹽”。據《漳縣縣志》記載,周朝時,秦國就在鹽井設置“鹽川寨”,這是漳縣最早的縣級建置。設置此間,首先著眼于獨特的鹽業資源。其次是戰略位置,最早縣名為障,寄意西部陲障。
鹽川古鎮
漳縣鹽史館大殿里有一口古井,據說是中國北方最古老的鹽井之一。慕名而去,只見井壁似硅化木砌成,看起來木紋猶現,敲之錚錚若磬。從井口往下看,幽幽反光像是折射著更為久遠的歷史。
西漢初年,皇姓豪門劉氏家族壟斷了鹽業生產。從此,鹽川“地向系劉姓私業”。鹽川遂成河東地區的重要產鹽地。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國家實行鹽業專賣,漢王朝在全國28個郡設置了專職鹽官,漳縣鹽產歸隴西郡鹽官管理。后來,東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始設縣置,治在鹽川,名障縣。北魏改名彰,唐改武陽、明代以降,一直名漳縣。但秦時的鹽川地名,卻作為此地別稱一直沿用至今。
鹽井出土的鹽塊
工商業空前興盛的明代,漳鹽得到長足發展。洪武年間,官府加強了鹽業管制、重修了鹽法;明確漳縣鹽業歸陜西臨州鹽課司管轄。當局規定65家開爐煮鹽,正式頒發了注冊為“漳貴寶”的營業執照,并指定了由四大家代理鹽民的稅賦事宜。漳鹽產量當時已達51萬余斤,到萬歷年間又上升到180余萬斤。從此,“漳貴寶”品牌響亮的聲名,在甘陜兩省數百年歷史長河中久久不衰。
鹽業經濟促使大山深處的鹽井成為隴上一大名鎮。明清時期,鎮里的六條街道自半山通向漳河邊,五大市場從河灘伸進街坊。柴市日復一日吞吐著大量燃料;人市流動著各行各業能工巧匠;旅店市迎送著四面八方商賈販卒;日雜市周轉著生活資料;鹽市集散著商品鹽。陜南的馬幫,豫西的貨擔……帶來了江南的春茶,關中的土布……運走了如雪似銀的“漳貴寶”。
鹽井古鎮成了遠近聞名的不夜城。井臺上水車隆隆燈光灼灼,燒坊里爐火熊熊霧騰騰,街巷間駝鈴聲、馬蹄聲、叫賣聲、彈唱聲不絕于耳直至東方即白。
一業興百業旺。鎮上五行八作相繼興起,三教九流競顯身手:行醫的、教武的、說書的、求神問卦的、開設的,等等。凡舊時代江湖有過的行業這里幾乎都有,別處沒有的這里也有,比如“裝煙客”。
所謂“裝煙客”,就是以給作坊工匠點煙為業者。他們手執四尺長的旱煙帶,不分晝夜在各作坊轉悠。鹽師傅操作在水汽濃重的鍋臺邊,雙手始終不得適閑,想過煙癮怎么辦?直消一個眼神過去,“裝煙客”立馬把煙嘴塞進鹽師傅的唇間,隨即用麻稈從灶口引火點燃煙鍋里的旱煙。事畢,鹽師傅順手抄起一攪板鹽拋進“裝煙客”的提籃,交易隨即結束。
當地人把圍繞街市討生活的人稱為“啃街道的”。因為發達的工商業提供了較多的謀生機會,連鎮邊的漳河灘也被稱為“銀錢灘”,足見小鎮非凡的吸引力。漳鹽產業,打開了漳縣的山門,鹽井古鎮(始設縣置到明洪武二年縣城一直在此)以無所不容的開放態勢,迎來了眾多的外地商販和能工巧匠的開發經營,先后有八個省十幾個縣的行商先后在鹽井鎮安身立命。
代官府采取限額分配銷售的辦法,共發銷鹽執照3622張(每照供鹽200斤),其中2771張發往今天的定西、白銀、天水、隴南、甘南各縣,還有遠銷陜西的。以鹽井為中心,伸向各地的銷售線路如輻展開,條條山道上絡繹不絕的運鹽者曾為漳縣一景。著名史學家顧頡剛1937年考察鹽井后寫道:“鎮上貿易繁盛,遠勝縣城。”從漳縣至岷縣道中,他看到:“一路南行者為背火鹽之使役”因此感慨:“但望開辟道路,廣其銷售。”
鹽井也是中國前進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古法熬制鹽品
1936年八、九月間,紅軍長征路經漳縣,徐向前率四方面軍前敵指揮部機關曾駐扎鹽井鎮四十余天,在鹽井成立了以張崇仁為書記的第一屆漳縣縣委。短短的四十余天,縣委和蘇維埃政府及時組織鹽民恢復生產,有效地解決了部隊和群眾需求,也給部隊籌措了經費。漳鹽,曾為處于低谷中的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
舊法燒熬的漳鹽,產品分為三種:上品為“火鹽”也稱磚鹽,是把煮出的鹽液倒入模具以火焙干而成。重12兩(舊秤)的每塊鹽上鑄有鹽戶字號,這既是產品的商標,又像藝術作品的落款。顧頡剛一路見人背運的就是這種“火鹽”。“火鹽”一般用于遠銷。還有一種不經火焙含水分較多的銀錠狀的十斤一坨的塊鹽為“結鹽”,“結鹽”多就近銷售。當地人食用的則是熬成后直接盛于容器銷售的“軟鹽”。因煮鍋破裂漏出偶然得之的珊瑚狀鹽塊俗稱“鹽娃娃”。“鹽娃娃”據說對腹脹胃疼有特殊療效,現在存留的已很少,有人作為觀賞品收藏著。
曾幾何時,開放交流帶來的繁盛又失落于官府腐敗和苛捐雜稅,衰落于地方的封閉和固守。“漳貴寶”創業者的豪邁意氣隱退到歷史深處,小農意識和“啃街道”心態頑固地滯絆著人們前進的步伐。駐足漳河岸邊,遙想古鎮當年,很有些“霧失樓臺,月渡迷津”之感。
漳鹽成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漳鹽開發進入黃金時期,一座現代化制鹽企業——甘肅真空鹽廠崛起于鹽川古鎮。在這里,“漳貴寶”的傳人們正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著“堆銀”牌優質保健鹽和鹽化工系列產品。單就食鹽產量,今天“堆銀”年產已近二十萬噸,一年勝過“漳貴寶”多少年。平均每天有幾百噸漳鹽被汽車、火車源源不斷運往隴中、隴東、隴南、陜西關中的幾十個縣市,走向千百萬人的餐桌。
主辦:甘肅經濟網
編審:即 可
責編:莊俊康
編輯:于 娟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