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汽車破產最新消息_威馬汽車破產最新消息今天
近日,有威馬車主反映,其智能車機云服務已經完全停用,包括車機系統和手機App中的遠程操作功能全部失效。盡管后續威馬官方回復,車機系統已恢復正常,但這件事情已經鬧得沸沸揚揚,這也讓不少網友重新審視“新勢力”車企的靠譜程度。
要知道,威馬汽車成立于2015年,是國內最早一批造車新勢力之一,威馬汽車與蔚來、小鵬、理想合稱“新勢力四小龍”。自成立以來,威馬汽車累計完成12輪融資,已公布額度的融資規模累計達到410億元。像百度、騰訊和紅杉資本都曾投資過威馬。2019年最輝煌的時候,威馬交付汽車1.7萬輛,僅次于小鵬的2萬輛。
可惜,相比于蔚小理,手握巨量資金的威馬汽車沒有開辟私家車市場,而是選擇轉攻網約車市場,而是通過外包和采購:智駕系統依賴于百度阿波羅,車機、互聯等主要依靠外部供應商,這就導致威馬汽車沒有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因此,曾經與“蔚小理”齊名的威馬,如今已經淪落到了主動申請破產的地步。
曾有專家表示“隨著發動機和變速箱兩個核心技術壁壘的消失,將來會有大量公司進入電動車領域,未來造電動車就像組裝手機一樣容易。” 但是,這也表明,許多新能源汽車廠商在做的,不過是組裝廠的工作。
的確,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包括三電在內的核心技術是可以通用的,如電池,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的電池已經供應給多家車廠使用。可以說,只要有錢,就能在成熟產業鏈里面找到電動車的每一個零件和適合的代工廠。
但如今市場競爭激烈,像單純靠營銷手段打造一個汽車品牌,并采用這種沒有核心技術壁壘的組裝式造車,在未來的國內市場里恐怕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在電池、電機、電控、芯片、軟件等方面一直缺乏核心技術,僅憑內飾外觀設計的創意,車企根本形成不了自己的競爭優勢與壁壘。
在中興、華為等品牌遭受制裁后,國內許多科技公司開始意識到創新自研的重要性,避免核心技術被“卡脖子”才能長遠發展。在手機業務上尚且如此,為何轉移到汽車行業后,一眾廠商似乎又忘記了技術自研的重要性了呢?
回想國內傳統燃油車發展初期,發動機用三菱的,變速箱買愛信的,但最終只有掌握自主創新技術能力的吉利、長城等品牌能夠在大浪淘沙中不斷發展。現在,在新能源造車領域,雖然目前許多技術都可以買到,但自主新能源品牌仍然不應該放棄在三電技術、高壓平臺、自動駕駛、芯片等方面的耕耘。“智能化”不能僅僅是將手機生態移植到車機系統上,汽車本身作為駕駛工具的核心技術卻沒有突破。
總之,當電動車企業變成一個個組裝工廠,造車就像造手機一樣時,可以說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到了相對成熟、產業鏈資源供應完善的階段。
但疆哥始終認為,新勢力也需要有產業進行支撐,不斷增強核心技術自研能力,由此才能真正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積累超越傳統汽車品牌的優勢,并為消費者帶來更具創新感的體驗。威馬的宿命也給其他造車新勢力敲響了警鐘,缺乏核心技術底蘊,只依靠技術概念炒作,那總會有泡沫破裂的這一天。對于這樣的新勢力,疆哥認為還是不要買為妙。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關注“車域無疆”,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