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是從哪里傳入中國—稻谷是在什么遺址發現的
視頻加載中...
作為世界雜交水稻發源地,傳承“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的情懷,扛起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走出一條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稻”路——
懷化問“稻”
肖軍 黃莎 李夏濤
9月4日晚,“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原創民族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首演。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智偉 攝)
9月4日晚,一場名為“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的原創民族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
今年是袁隆平院士攻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難關50周年。這場音樂會,就是致敬那段厚重而輝煌的歷史。
透過藝術家傾情演繹的7首原創音樂作品,我們從中了解紅色綠色交融、歷史文化厚重的懷化,與水稻的不解之緣。
稻魂——
傳承雜交水稻精神,打造“國際種業之都”
懷化,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稻作文明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金秋時節,洪江市岔頭鄉巖里村。沅水岸邊,一座刻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赫然入目,塵封數千年的高廟遺址靜臥在此。
洪江市安江境內的高廟文化遺址被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資料照片
被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高廟文化遺址,發掘出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將中華文明史上溯到7000多年前。
懷著“讓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宏愿,袁隆平在安江農校37年艱難的歲月里,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1973年,袁隆平牽頭研究的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三系”配套成功。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項目獲得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隨后,經過不懈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一粒種子 改變世界”。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也造福了世界。如今,雜交水稻遠播全球近70個國家。
斯人已逝,他留給世界最好的禮物,不僅有雜交水稻,更有寶貴的稻魂。
袁隆平(中)與助手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中國第一個雜交水稻研究小組在安江農校成立。資料照片
“廣大黨員、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學習,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安江農校袁隆平紀念館大廳的墻上,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熠熠生輝。
一稻濟天下,風范永傳承。袁隆平以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為己任的情懷在懷化薪火相傳。
2003年,安江農校更名為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變的是校名,不變的是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赤誠初心,續寫著雜交水稻研究的新篇章。
2006年,學院教師宋克堡經過潛心研究,育成水稻淡黃葉隱性標記溫繁不育系標810S。該項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對促進雜交水稻研究和種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安江農校紀念園的安江雜交水稻研究所,該院雜交水稻科研團隊在這里接續耕耘。土生土長的懷化人、“80后”王志強,是其中的新生代代表之一。
坐落在沅水河畔的安江農校紀念園,見證了雜交水稻誕生的全過程。(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
“袁老師的崇高風范深深影響了我。”2015年,王志強來到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成了雜交水稻的“追夢人”。他和前輩一樣,將心血和汗水灑向這片沃土。僅2022年,王志強所在團隊就有8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通過國省認定。
開展科研攻關,打造種業“芯片”。20年來,該學院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46項,其中8項獲國家級獎。安江雜交水稻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在全國16個省(區)推廣,累計種植面積4.2億畝,增產糧食400多億公斤。
7月24日,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大湘西區域中心在懷化揭牌,現場簽署《懷化市人民政府 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等8個科技合作協議。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還被授牌為“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安江研究基地”。
7月24日,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大湘西區域中心在懷化揭牌。
作為打造“國際種業之都”的重大舉措,懷化正蹚出一條種業發展新路。計劃到2025年,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建設現代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20萬畝;到2030年,把懷化建設成為全國種業強市。
懷化市委書記許忠建表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的諄諄教誨,堅決扛起世界雜交水稻發源地的使命擔當,大力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奮力打造“國際種業之都”,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懷化貢獻。
稻景——
發揮“雜交水稻發源地”核心引領作用,建設旅游“金三角”
安江農校紀念園試驗田,稻浪翻騰。一批游客進入園內,參觀袁隆平生活工作的舊居、校舍、科研樓、實驗室,聆聽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故事。
隨后,游客游覽洪江古商城,感受千年商道文化氣息;散步黔陽古城,在古民居中“圍爐煮茶”享受慢時光……來自長沙的游客李杰感嘆:“懷化旅游‘金三角’別具風味,好看好吃好玩。”
在溆浦縣葛竹坪鎮山背花瑤梯田,一壟壟梯田稻浪沿山起伏,蔚為壯觀,游客們紛紛打卡拍照。
懷化,中國綠色紅色完美融合、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地。全市國家4A級景區、省級旅游示范區、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鎮數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然而,懷化在全國甚至全省旅游版圖上,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為之一震的重磅旅游產品。
舉稻為旗造月亮。2022年8月,懷化市委、市政府決定,充分發揮“雜交水稻發源地”這個世界唯一品牌的核心引領作用,把“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作為懷化旅游最大引爆點,建設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洪江古商城—黔陽古城旅游“金三角”,打造全國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
4月7日,懷化市舉行旅游“金三角”重大文旅項目開工儀式,20個重大文旅項目開工,18個文旅項目簽約,全面掀起懷化旅游“金三角”高質量發展項目建設新高潮。
在辰溪縣田灣鎮的稻花魚生態公園,一年一度的稻花魚文化節精彩紛呈。
“努力建成世界農耕文化品牌的‘全球坐標’。”洪江市委書記鄭小胡介紹,安江正在實施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創4A景區、雜交水稻國家公園、袁隆平院士紀念館、高廟文化遺址保護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建設。
隨著旅游“金三角”建設提速,品牌影響力、吸引力初顯。今年1至8月,前來懷化旅游“金三角”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長50%。
五溪大地廣袤的田野,游客紛至沓來,觀賞稻田美景、品嘗農特產品,掀起以稻為主的農耕文化旅游熱潮。
9月2日,芷江牛牯坪鄉千丘田20多公頃梯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一株株壓彎了腰,到處一片金黃色。當天,中國農民豐收節暨侗香芷江玉腰米基地開鐮儀式在這里舉行。(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補秀梅 攝)
芷江侗族自治縣牛牯坪鄉千丘田,游客分享“中國農民豐收節·侗鄉芷江玉腰米”基地開鐮的喜悅;
辰溪縣田灣鎮的稻花魚生態公園,一年一度的稻花魚文化節精彩紛呈;
溆浦縣葛竹坪鎮山背花瑤梯田,一壟壟梯田稻浪沿山起伏,游客紛紛登上觀景臺打卡拍照;
打造四季稻田景觀,梯田文化和花瑤文化交相輝映。今年前8個月,山背花瑤梯田景區共接待游客31.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00余萬元。
稻路——
從東南亞到非洲,以稻為媒交流合作跨山越海
米粉是懷化的特色美食。
如今,在距離懷化3000公里的老撾,也能品嘗到一碗正宗的懷化米粉。
8月28日,位于老撾占巴塞省的兩家懷化天天米粉形象展示店開門營業,吸引了不少當地居民。
懷化天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婧介紹,借助懷化國際陸港,公司把從緬甸等地進口碎白米深加工后,制成東南亞口味的米粉,再出口東盟國家。還在老撾試種了800畝水稻,打造“水稻+”全產業鏈。
國家戰略,懷化機遇。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上湖南唯一的節點城市,懷化搶抓國家機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舉全市之力加快懷化國際陸港建設,相繼打通3條面向東盟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成為湖南面向東盟的貨運集結中心。
5月4日至7日,首屆湖南(懷化)RCEP經貿博覽會在懷化舉辦。
交流合作稻為媒,懷化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農業合作,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6月中旬,懷化經貿代表團赴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地,就水稻育種、大米進出口、國際貨運班列合作等事宜交流洽談,簽署項目合作協議12個。
在老撾期間,懷化多家企業與甘蒙省農業廳簽署農業開發合作協議。
目前,湖南奧譜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東南亞國家建立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爭取5年內在老撾發展20萬畝優質稻種植基地。
稻作傳萬年,“稻香”飄海外,懷化跨山越海的“稻”路,正在向非洲延伸。
7月1日,在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懷化市政府與馬拉維共和國農業部的代表,在長沙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建立農業產業合作示范園。
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懷化市委六屆五次全會,作出了“搶抓戰略機遇 發揮比較優勢 為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作出新貢獻”的決定。
湘鄂贛三省合作中老鐵路(懷化-瑯勃拉邦)國際貨運班列在懷化西貨場首發。(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卓 攝)
實干才能夢想成真。今年1至8月,懷化國際陸港累計開行班列272列,同比增長209%。今年上半年,懷化市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34.6%,增速居全省第一。
每一粒種子的成長,都飽含著時代的力量;每一聲激昂的汽笛,都奏響著開放的旋律。走進懷化問“稻”,看到的是傳承發展、向海圖強的新賽道,感悟的是堅韌與頑強、信心與希望!
(原載于10月3日湖南日報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