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玉米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又到了玉米成熟的時候了,吃甜秫秸的時候也一并到來了,今年卻沒有見到吃甜秫秸的人。雖然甜秫秸很甜,可是由于忙于農活,就沒來得及吃。過去吃甜秫秸,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至今難忘。
說到吃甜秫秸,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至于吃甜秫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還真說不上來。后來從連環畫上得知,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的時候,慈禧太后率領一眾文武大臣逃出了北京城,來到了郊外,烈日炎炎,路途遙遠,缺吃少喝,饑渴難耐,大臣們克服種種困難給她弄來了幾節甜秫秸,才解了老佛爺的燃眉之急。下人們把甜秫秸扒了皮,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盤子里,由太監跪舉在老佛爺面前供她享用。盡管甜秫秸沒有山珍海味美口,但太后老佛爺把它視為珍寶,勝過了任何人間美味。
后來,李鴻章與洋人談判,又是割地又是賠款,才解除了朝野上下的危機,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又回到了北京紫禁城,大清王朝才得以繼續茍延殘喘。也許從那個時候起,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才吃上了甜秫秸。不過,僅此一次而已。
這個故事,情節不盡相同,也有的人說手下大臣弄來的是嫩玉米,由于是在荒郊野外,缺少柴火,太后老佛爺生著就吃了。歷史已經久遠,證人已經腐朽,傳言已被虛化。不過,無論吃什么,都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至于民間什么時候開始吃甜秫秸,也無從考察,大概也是從饑餓開始的吧?也許是基于童趣。我是一個60后,在我的記憶里,從我五六歲起就開始吃甜秫秸了,剛開始的時候,是由爸爸媽媽給扒好了皮兒吃現成的。后來大點了,就跟著大一點的孩子到野外去偷吃甜秫秸。那個時代是生產隊時期,要吃的甜秫秸,也是偷吃的生產隊里的玉米秸。
玉米授完了粉,進入灌漿期的時候,嫩玉米就可以煮著吃了,這個時候的嫩玉米煮熟了非常好吃,到現在為止,大人小孩都還好吃這一口,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更是百吃不厭,習慣一直沒有改變。生產隊長恐怕還沒有成熟的玉米被孩子們糟蹋了,影響產量,就派上幾個看坡的人去看護玉米。所以說,那個時候,要吃甜秫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玉米秸也不是每一棵都甜,有的不光不甜,還騷氣,只有非常甜的玉米秸才叫甜秫秸,要想吃甜秫秸,需要進行選擇。一開始,我們沒有經驗,總是把玉米秸折斷了,再獲得甜秫秸,這樣得到的玉米秸,有的往往不甜,需要扔掉。這樣不僅沒有得到好吃的甜秫秸,還白白破壞了一棵玉米。有時候,還因為折玉米秸時發出的“咔嚓咔嚓”聲而招引來了看坡的人,而斷了吃甜秫秸的好事兒。后來,在大小孩的引導下,我們就有了經驗,先在站立的玉米秸上咬一口,嘗一嘗它里面的汁兒是不是甜,若是不甜,就不折了。后來,我們成了大小孩,有了經驗,知道玉米秸下端綠里帶紫的含糖分高,沒有蟲口的甜度大,專門折這樣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玉米少受損失,也可以減少招引來看坡人的機會。
盡管吃甜秫秸的時候,不是被秫秸篾割破手,就是被秫秸篾割破嘴,但是大家輕傷不下火線,用七七菜葉擠出一些汁兒,涂在傷口上止了血,繼續品嘗這人間的美味。
甜秫秸折來了,蹲在小路上吃也不安全啊?于是我們就藏在河溝旁的紫穗槐中吃。有時候,也因為交談的時候聲音過大,而招引來了看坡人。看坡人一聲呼喊,把我們的好事攪黃了,我們只好順著河溝一溜煙的跑。一半是驚恐,一半是嬉笑,看坡人也沒有逮住我們,大概因為我們是孩子吧?就故意放我們一碼。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玩。
分田到戶后,莊稼都成了自己家的,雖然玉米不成熟的時候,都舍不得吃甜秫秸,但是在收玉米的時候,我們卻依然吃甜秫秸,不單是為了回味童年無窮的樂趣,也是因為甜秫秸的香甜味道依然吸引著人們。
后來我們結婚了,有了孩子,孩子也漸漸長大,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地在地頭上玩耍,不耽誤大人干活,我們就給他們扒甜秫秸吃,這件事兒一直延續至今。遙望遠處的田野,也會發現那些裸露著脊背、缺牙少口的老人也在吮吸著甜秫秸的汁液……
為什么今年沒有見到吃甜秫秸的人呢?一是因為今年玉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紅丹的侵襲,玉米葉上很臟;二是因為小孩都去上學了,身邊確實沒有小孩了,青年人都去上班了,幾個老年人在家干農活,確實忙不過來,沒有閑情雅致去品嘗甜秫秸的味道。坐在田埂上休息的是一個個佝僂的脊背。正是今年,我再也沒有看到缺牙少口的老人和正處于換牙期的小孩子們吮吸甜秫秸汁液的笑臉了。
吃甜秫秸,起于饑餓,基于童趣,延續于品味,沒落于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