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號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_山東鄒平市2021年9月天氣預報
新京報訊(記者王景曦)12月1日,經過6個月的業務試運行和今年汛期臺風、暴雨、強對流天氣的“實戰”考驗,風云三號E星、風云B星及其地面應用系統正式業務運行。
作為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業務衛星,風云三號E星填補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在晨昏時段衛星資料觀測的空白。在“梅花”“馬鞍”等臺風影響期間,利用該星搭載儀器開展數值預報同化應用研究。結果表明,該星改善了各層次尤其是中高層重力位勢高度場、溫度場和風場的預報偏差,觀測預報互動進一步加強,提高了路徑預報準確度。該星資料同化還提高了定量降雨的預報評分,增強了數值預報系統對降水的預報能力。
2021年9月29日,風云三號E星發布首批高精度、不同時段全球洋面風場分布、全球不同高度大氣溫度和濕度分布產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風云B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業務星。在試運行期間,該星共啟動22次加密觀測,其快速成像儀機動觀測能力在華北區域降水、青海強對流、東北冷渦、臺風應急響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風云B星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尤其是8月8日,來自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的專家學者,密切關注著臺風“木蘭”的前身——南海低壓。一場臺風加密觀測試驗就此展開,通過利用風云B星、機載下投探空儀和探空氣球,最終得出的試驗結論與8月9日全國天氣會商給出的預報結論相符,智能加密目標觀測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得到驗證。
在試運行期間,風云三號E星通過數據分發向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每日推送約650GB數據,持續為國內外用戶提供數據服務;風云B星通過“天擎”提供包含90種產品的共享服務,并通過網站對外發布37種產品。
業務運行后,風云三號E星將與風云三號C星和D星實現三星組網,每6小時為數值預報模式提供一次完整覆蓋全球的觀測資料,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的精度和時效性。風云B星將與風云A星實現雙星組網,進一步滿足我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氣象監測預報、應急減災的需求。
這是繼2018年5月1日,我國第二代地球靜止軌道定量遙感氣象衛星試驗星風云A星業務運行后,風云氣象衛星業務運行大家族的再一次壯大。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王勁松介紹,兩顆衛星在“實習期”表現出色,如今“轉正”,在我國氣象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兩代4型19顆風云氣象衛星,其中7顆業務在軌運行,正持續為全球12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產品和服務。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