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銅鍪樣品圖。羅武干 供圖
這項重要冶金考古成果論文由國科大團隊聯合英國大英博物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完成,近日在國際知名考古研究期刊《古物》(Antiquity)發表,為理解秦國征服蜀國及其后續統一中國的深遠社會影響提供了全新視角。
論文通訊作者羅武干教授指出,并蜀實現秦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此后,秦在蜀地設立蜀郡,并專門在成都東郊設立官營的手工業機構“工室”,負責漆器、陶器、銅器特別是兵器等器物生產。通過在蜀地實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造措施,秦國不僅為自身開辟新的經濟財富之源,更使其在諸侯國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論文第一作者、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特別研究助理王曉婷介紹說,本項研究中,團隊分析了9件出土于成都地區的戰國晚期至秦代銅鍪,綜合運用類型學分析、掃描電鏡能譜分析、金相顯微觀察等先進科技設備和分析方法,對秦并蜀前后蜀地銅鍪的器型、合金配比、成形加工工藝與礦料特征等,進行全面和深入探究。
盡管所分析的數據有限,但研究結果仍清晰揭示出秦并蜀后秦國對當地青銅器生產的重大影響:與戰國早中期的銅鍪相比,戰國晚期至秦代的銅鍪中鉛和錫的含量有所降低。同時,銅鍪的銅和鉛的礦料來源也發生顯著變化,其中,銅料的微量元素特征從4組、7組轉變為9組、12組,鉛料則由主要源自巴蜀地區轉向來自秦地。
羅武干認為,秦國得益于蜀地豐富的資源,幫助其青銅器生產秦國標準化武器等,進而支持秦統一六國。與此同時,在秦并蜀之后,銅鍪改造為秦器并隨著秦的統一戰爭向各地擴散,也展現出蜀地與中原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
他表示,秦蜀之間的二元相互作用,無疑為秦帝國的統一起到重要促進作用,未來對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器進行更深入的科技考古分析研究,將有望為這一動蕩時期提供更多的歷史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