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變壓縮比技術原理-可變壓縮比技術控制范圍及應用車型
馬自達SKYACTIV-X發動機
日產的可變壓縮比強在硬件結構上,可變壓縮比(機械壓縮比)是內燃機發展中的一種先進理念,有部分企業走上了它的研發之路、而大部分車企則繞開了這條路(就像當年大多數車企繞開轉子、水平對置一樣);而馬自達的壓燃強在理念、控制策略上!日產可變壓縮比的確精妙,但想改變等效壓縮比、并不一定非得用改變機械壓縮比的方式來實現,利用可變氣門技術、在不改變機械壓比的條件下,直接改變等效壓比,這樣的方式更簡單、也更節約成本、同時更容易實現,同樣也實現了可變壓縮比理念的一切!
我們對發動機的要求無外乎兩點,其一是發動機性能,其二是燃油經濟性;我們曾天真的認為有這么一款機器,它性能強大、油耗低?但實際上性能、油耗總是相反的,追求性能的機器、燃油經濟性都差(壓縮比低),而追求燃油經濟性的機器、性能都差;原因也非常的簡單,拿增壓機為例、因為追求性能,所以開口壓力打得太大,所以點火前、燃燒室的壓力過大,爆震傾向嚴重;所以對于那些追求性能的機器而言,壓縮比沒辦法做得太大、因為需要緩解點火前的缸壓,抑制爆震!
爆震狀態
這就導致但凡高增壓性能機、壓縮比都低,比如奔馳的A45,2.0T的機器四百匹馬力;可它的壓縮比貌似是8.40、遠低于咱們大多數的家庭用車;可車子運行時、并不是無時無刻都保持高負荷、全負荷運行(高增壓狀態),比如車子跑高速、勻速巡航的時候,此時渦輪系統根本不會起正壓(歧管壓力為負),那么此時燃燒室壓力很低、并沒有爆震風險,那么此時8.40的壓縮比是不是很低?的確很低、如此一來必增加低負荷勻速巡航時的油耗,那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發動機在高負荷時、壓縮比降下來抑制爆震,又能在低負荷時、把壓縮比升上去來抑制油耗?
可變壓縮比硬件運轉方式
所以日產Vc-T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的壓縮比可以在8:1.0到14:1之間切換,當機器高負荷、全負荷運轉時,缸內壓力過大、爆震傾向嚴重,這時壓縮比就會降至最低八,來抑制燃燒室缸壓過大、防止爆震;當機器低負荷運轉時,壓縮比就會拉至最高的14(當然系統也會根據油品來自動調節),來保證低負荷時的燃油經濟性;日產的理想是把性能、油耗結合到一處!但實際上即便是可變壓縮比,也只是把性能好、油耗低混合到了一處,但并未實現融合!只是證明了這款機器、有兩個運轉趨勢,而并未把性能、油耗融合到一處!愿景美好,但實際上只得到了一個無比精妙的機械結構!
通過先進的配氣技術,同樣能改變等效壓縮比
日產的理念在于改變等效壓縮比,很多朋友對這個等效壓縮比的概念不清楚,其實就是發動機運行時的實際壓縮比;對于傳統的內燃機而言,機械壓縮比是無法改變的、但機器運行時的實際壓縮比其實并不是恒定的,日產之所以要改變機械壓縮比,實際上就是為了調節機器運行時的等效壓縮比(實際壓縮比),不過改變等效壓縮比的方式很多,難道就必須依靠改變機械壓縮比的方式?難道利用如今先進的配氣技術、改變不了么?
利用配氣技術模擬出來的米勒(阿特金森)循環
重點在于改變等效壓縮比,除了利用改變機械壓縮比的方式,還可以利用氣門去調節(配氣技術),比如基于阿特金森、或米勒循環,也就是讓進氣門早關(半飽)、進氣門晚關(吃吐)來改變等效壓縮比,實際上與改變等效壓縮比的方式相比,利用配氣技術來調節等效壓縮比的方式更為簡單、實用、低成本;換句話日產幾十年磨的一劍、路終究是走偏了,實現的結果一致,可實現的方式太復雜、成本又太高,未來很難闖出名堂;可變壓縮比技術并不是日產秘密研發,相反當年薩博就玩過、各大主機廠都知道這一理念,可為什么其它車企都不碰它,而選擇利用配氣技術去實現呢?或許Vc-T再早十年、就可以稱王了,但在現如今它有光芒但并不刺眼!
日產Vc-T技術很精妙,但與馬自達二代創馳藍天相比、不在一個位面;先說一個結論,日產Vc-T熱效率做到了39%,雖然比如2.5L豐田機器的40%、混動的41%,不過增壓機熱效率做到39%已經很不容易了;而馬自達二代創馳藍天則更為恐怖,直接達到了44%;知道這個差異有多大么?其次Vc-T只是通過精妙的機械結構改變了壓縮比(豐田、馬自達、本田也可以利用配氣技術改變等效壓縮比),而馬自達的SPCCI則是改變了傳統的燃燒概念、直接跨位面達到了超稀薄燃燒領域!
Vc-T無論怎么說,它還是在僅僅改變壓縮比的狀態下運行,而馬自達的SPCCI的控制策略豐富、靈魂,它可以瞬態改變壓縮比、瞬態把壓縮比拉高至29.4以上(二倍過量系數)而進入超稀薄燃燒領域,而Vc-T的空燃比甚至連15都達不到;Vc-T的壓縮比最高為14,而SPCCI若想實現壓燃、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壓縮比,它的壓縮比達到了16(世界范圍最高),已經接近柴油機的壓縮比了!
馬自達壓燃的原理并不復雜,但控制策略、以及難度卻很復雜、很難;比如要進入稀薄燃燒領域、才能更好的實現省油,而當空燃比小于二倍過量空氣系數時,燃燒后的氮氧化物又太多、影響環境,所以壓燃時空燃比起手就達到了29.4;還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完成點燃與壓燃的切換,利用火花塞點燃時、壓縮比必須得降至13左右、空燃比也得接近14.7,而在下個行程、可能就迅速就切換成壓燃,壓燃時、空燃比就必須瞬間飆升至29.4以上、壓縮比也得達到16(低了壓不著),還得把爆震壓制在可控范圍內,所以馬自達的壓燃發動機、遠比日產Vc-T意義更大,根本不在一個位面!
分層噴射,分層點燃
馬自達之所以要搞壓燃,實際上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不得已而為之);各大主機廠探尋稀薄燃燒邊界都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走,逐漸增加空燃比(沒有放到量產的領域),所以依靠分層噴射、分層點燃的方式來實現,而馬自達二代創馳藍天、直接奔著量產去了,要量產就必須考慮環保的問題,所以機器壓燃狀態時、空燃比必須超過29.4,這時面臨的問題就是;分層太多、如上圖底部的超稀薄層,利用火花塞跳火、逐層引燃的方式沒辦法完全引燃,混合氣濃度太低、火花傳遞能量不足,所以面對這個沒辦法點燃的問題,馬自達才拿出了壓燃的解決方案!
壓燃的理念在于,火花塞跳火、終究是只有一個火點,它的能量終究有限、所以傳遞不了幾層就滅了;而建立在高壓縮比狀態下的壓燃所壓著的一個混合氣層,一個混合氣層有多少個火點?所以利用這些火點的傳遞、才完成了所有稀薄混合氣層的點燃!所以馬自達壓燃發動機真的很復雜、很令人感動;它配備了一個機械增壓器(充氣設備),就是為了發動機在點燃狀態、壓燃狀態切換時,起到迅速填充空氣的作用;要知道壓燃狀態是挑環境的,環境不適合、只能保持點燃狀態!
配備VC-T的天籟已經上市
比如車輛冷啟、環境溫度很低、油品不好的時候,壓燃就存在問題,這個時候還是要依靠火花塞在常規壓縮比、常規空燃比狀態下去點火運行,所以日產Vc-T可以改變壓縮比,但只能在8-14之間切換,而馬自達壓燃發動機同樣可以改變壓縮比、還可以改變空燃比,能點燃運行、還可以壓燃運行,點燃運行時壓縮比13左右、空燃比14.7浮動(常規);而壓燃運行的時候,壓縮比拉到16、而空燃比超過了29.4才能實現穩定運轉,所以馬自達的壓燃、日產的可變壓縮比誰更先進、誰更省油?
從理論上看、還是馬自達壓燃更省油,它的熱效率已經達到了44%(地表最強),所以在超稀薄壓燃狀態下、一定是它更省油;而Vc-T的好吃則在于,它已經完成量產、完成裝配,甚至已經賣到了咱們消費者的手中,而馬自達壓燃發動機、由于其復雜設計(控制策略),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正式發售,它是否能適應咱們國內的油品,復雜的設計、控制策略能否保證它的耐用性,這都很難說;不過馬自達的壓燃技術,終究是在超稀薄燃燒領域、向前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在內燃機領域、馬自達創造了新的里程碑,而這些成績、不是日產可變壓縮比發動機能相提并論的!要知道Vc-T的理念是二十幾年前所提出的,而超稀薄燃燒概念則更新一些,理念存在差異、結果也自然會完全不在一個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