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車最后都去哪里了;概念車最后都去哪里了啊
今年1-8月,雷克薩斯的銷量繼續同比下滑16%,是豪華品牌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
為什么用“繼續”?因為2022年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已經同比下滑了22%。考慮到2023年還剩下最后三個月,不出意外的話,雷克薩斯在華銷量將會連續兩年大幅下滑。
而且,這還是在主力車型雷克薩斯ES優惠將近7萬元的前提下。
從加價2萬到優惠7萬
雷克薩斯最高光的時候,曾經也是一車難求的“加價狂魔”。“加價2萬已經是我們雷克薩斯最大的優惠”這樣的坊間流傳的段子,一度被人津津樂道。哪怕被認為是“饑餓營銷”、“智商稅”,但雷克薩斯也一度是為數不多的,能保證旗下經銷商有充足利潤的品牌,為此還常常被當做是值得業內研究的成功案例。
不過自從 2022 年下半年以來,雷克薩斯終端逐漸出現優惠,隨著時間推移,終端優惠力度逐漸變大。以ES車型為例,目前全國各個區域都有5-6萬元的優惠,這還只是初步的優惠價格,如果真的訂車,還有額外的折扣,談到將近7萬元的折扣也不是不可能。
不光是 ES 全系優惠,雷克薩斯目前 UX 全系以及 NX 全系同樣優惠 3-5 萬。也就是說,除了今年上市的 RX 以及 RZ 之外,雷克薩斯當前的主銷車型都有著不小的優惠力度。但這仍未扭轉雷克薩斯在華銷量走低的局面。
沒有不能買的雷克薩斯,只有不能買的價格
很多人會把雷克薩斯銷量下滑的原因歸結于產品智能化和電動化轉型拉垮,但其實也并不盡然。
雖然現在市場正處于新能源汽車爆發的階段,但中國畢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人群對出行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像傳統的燃油車以及油電混動產品依然還有很大的市場。即使現在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50%,那也意味著仍然還有50%的用戶在考慮傳統油車和混動車。
俗話說沒有賣不出的車,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中國品牌已經用新能源將市場的價格體系打亂,別說燃油車了,就是新能源車的價格也是一個比一個低。無論是合資還是豪華品牌,還想要固守過去的品牌溢價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雷克薩斯真的愿意轉變思維,犧牲利潤來換取市場,雷克薩斯仍然還是一個值得入手的品牌。但關鍵問題就是雷克薩斯不愿意。
優惠將近7萬元的雷克薩斯ES其實沒有太大的參考性。因為當前這一代ES自2018年推出已經歷經了5年時間,其已經進入生命周期的末期。對一款即將換代的產品做出大幅優惠,對雷克薩斯而言這并不是什么傷筋動骨的決定。對常年賣不動NX、UX這些車型做出優惠,也是一樣的道理。
真正應該觀察的是RX和RZ這樣新車型,盡管相比起過去的雷克薩斯,這兩款今年上市的車型在售價上已經做出了肉眼可見的調整。但綜合其產品力以及目前的市場同級產品價格體系來看,這兩款車還是明顯的“高價低配”,而且在高中低配劃分上仍然體現出濃厚的傳統定價思維,比如配置簡陋的乞丐版、每一檔配置相差大幾萬元……這顯然是不符合新能源時代下用戶的消費喜好的。
簡而言之,現在的RX和RZ如果不出現大幅優惠,明年可能會換代的ES產品和價格不做大調整,說明雷克薩斯還是沒有“順應民意”。
能不能熬到2026年?
當然,每個企業和品牌有其自己對未來發展節奏的考慮。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強求一個海外品牌一定要順應中國市場的趨勢和邏輯。
最近海外媒體就透露,雷克薩斯將于2026年開啟品牌進入電動化的變革階段。而在本月晚些時候的東京車展上,雷克薩斯就會發布一款全新的電動概念車。據悉,該車將采用模塊化架構,生產方式也將發生重大改變,同時軟件平臺也將會完全重新設計。該車的量產車型將計劃于2026年正式推出。
毫無疑問雷克薩斯還是想要在電動化方向上發力。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給三年的時間,雷克薩斯能夠拿出一款比現在的RZ更為成熟和先進的電動產品。但這僅僅只是雷克薩斯和自身相比,三年之后競爭對手們的產品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尚未可知。而且,這三年對雷克薩斯將會是難熬的三年。
現有產品如果繼續固守原有的價格體系,沿襲過去的定價思維,恐怕用不了三年,雷克薩斯就會步謳歌、英菲之流的后塵,直接退出中國市場了。但如果跟隨市場趨勢大幅降價或者調整價格體系,那么三年后到來的全新電動產品是否還能叫得起價,全面電動化后的雷克薩斯品牌該如何定位,又該如何定價,都是難解的問題。
即使到那時,雷克薩斯放棄中國這個“無利可圖”市場,但是放眼海外市場,在特斯拉這種手上隨時握有20%以上利潤空間,可以和你玩價格戰的豪華品牌面前,雷克薩斯想要復制當年燃油車時代靠性價比逆襲豪華車市場的成功,也幾乎不太可能了。
寫在最后:
所以,在目前中國市場大家普遍都在玩“倒貼”的打法面前,雷克薩斯的最大癥結不在產品,而是愿不愿意“跟牌”。以雷克薩斯斷然不會輕易犧牲利潤的性格,別說是三年后了,就算是當下能夠立刻拿出一款競爭力足夠匹敵中國新能源車的產品來,只要還是抱著這種“利潤至上”的原則來定價,該賣不動的始終還是賣不動。(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